也許我們只是需要慢下來,
往本質裡去探尋。
習慣在便利而直覺的服務與介面中通行,總在選取一些什麼 —— 也許只是憑著慣性 —— 卻不一定貼近真實需求。一切過度的便利,都正使生活逐步遠離人文。
為此我們又尋求更多的解方,一種合乎現代的解方,試圖去彌補在過程中飛快遺失的安全感,卻是徒勞。一切終究還是太過便利。思想和感知都只在表象上貼合著。
也許,我們只是需要慢下來,往本質裡去探尋。
回歸自然與人類本質
本質存在於自然與人性之間,我們總要不厭其煩地來回其中,尋找自己的歸著。而還原本質的方式與媒介很多,也許是改變一個舊有的習慣,也許是減少一些外界的刺激,也許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吸收和內化,也或許是活在當下,專注於一件事。
「常常會有人在做陶之後說感覺自己被療癒了,我覺得這其實就是本質。透過做陶,人們回到平衡的狀態,就能找到自己的本質。在捏塑的過程中,試著找出自己的形狀,同樣也是一種本質的呈現。」—— 煮泥工作室 Clay Cook
▲選擇的過程
煮泥工作室的主理人 —— 阮予澄,原本是一名影像工作者,傾心於自然農法,為實踐理想生活而移居瑞芳三貂嶺。
「之前我上過一些與自然、農藝相關的課程,但因為居住在城市裡一直沒有機會實踐,一切還是感覺很遠,心裏總不夠踏實,所以後來才選擇搬到山上。」住在自然之中,與土也更加地貼近了,這促使予澄將興趣放大,把生活的重心更多地轉移至捏土,並創立了煮泥工作室 Clay Cook,進而開始了這場本質的追尋。
「我喜歡泥這個字,在我們對文字的理解就是 —— 在土地上的。陶是成品的感覺,是一種呈現,而泥就是一個過程,這很接近我想傳達的。」予澄說道工作室的初衷。煮泥在常態課程的基礎之下,也開設專業主題工作坊,像是 Wild Clay。在材料上,也是予澄自台灣各地採集,自行製土,希望從基質之處堆疊起品牌想傳遞的價值與體驗。
▲關於基質的
「透過作陶的過程,我能跟材料連結在一起。在採土和處理的過程,會更加瞭解一個地方的地理、地質、環境氣候;或是透過請朋友協助採土,與還贈作品的過程去達到一個圓滿循環。」
「土 —— 捏土的手 —— 住在土地上使用的人 —— 土裡又長出了些什麼,一切又回到了起點。」「在這個循環裡,我們就只是一個通道。但這個過程使我能夠和世界和人連結。」作陶之於予澄就是一種本質的探尋與交換,她說自己從沒有想過要大量生產,這幾年把許多心力都放在實驗、創作、分享和開課。但同時,也把創作這件事擺放得很輕很小。
▲作為轉譯者
「身為人必須做才能感受存在。我覺得自己只是作為轉譯,最美的總是來自於大自然,渺小的我們總想著創造些什麼,但本質是來自於自然的。」在這一場追尋之中,煮泥人變得很清,穿透在事物的本質之中。
她讓我想到,在《美物之道:魯山人陶說》裡有這麼一段話 ——「藝術本身應該就是實際的生活,或者說實際的生活本身應該就是藝術,作品不過是這種藝術生活的表現而已。」
我們又在現代生活平滑的表面不斷滑落。但再花費些氣力,仍舊能找回形塑生活的著力點。
相關照片提供|煮泥工作室 Clay C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