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愛吃,那就寫吃;既然愛玩,那就寫玩,用最直覺的想法,過最直觀的日子,最後乾脆活在自在裡。
zoechen@walkermedia.tw

199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太有名,有名到…..遺臭萬年。

音樂,本是舒服、療癒、忘卻煩憂的一種寄託,的確越戰之後,音樂也成為宣傳反戰、愛與和平的催化劑,自此也發起了不少小型至大型的音樂節或音樂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當然還有199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復刻版」,的確,這場復刻版音樂節復刻的很徹底,因為連同混亂場面也一同復刻,甚至更甚。

 

 

Netflix於2022年8月上檔了長達三集的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紀錄片,不只從類比訊號的影像格式中找到當年記錄這場音樂節的影像片段,也重新找回了當年參與、主事胡士托音樂節的參加群眾、工作人員與負責人,用影片與訪談的穿插剪輯,談談當年的那場「幾乎發展成動亂」的混亂場面,更揭露了人性險惡的貪婪,以及是何種原因將原本為期三天的享受音樂盛會,變成瘋狂的人間煉獄。

 

 

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成為經典

提到胡士托音樂節,就要從1969年的第一場胡士托音樂節開始說起。那是一場由Michael Lang麥可蘭、John Roberts約翰羅柏茲、Joel Rosenman喬爾羅斯曼、Artie Kornfeld亞提克恩菲爾德這四位策劃的音樂會,從原本只是構想成一個小型的休閒性音樂活動,爾後在企劃過程中逐漸將創意放到了戶外場地,隨後發展成超過5萬人的大型音樂活動。

 

 

根據《胡士托風坡》書中提到,這場音樂節從策劃過程到開節,始終保證這場音樂節將會是小型音樂活動,現場不會超過5萬人參與。不過由於當時保守的小鎮居民一直很反對嬉皮年輕人到小鎮來「開場敗壞風俗」的音樂活動,還發起了抵制聲明,卻也間接替這場活動帶來宣傳。

 

於是,8/18開節當天,吸引了40萬人次擠進會場,而偏偏那天又是的狂風暴雨的周末,在大雨侵襲、狂風暴吹、40萬人踩踏的結果,提供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的牧場場地就這樣毀了,但整體層面來說,這場音樂節也成為了美國史上甚至音樂史上的經典。

 

 

不過幸好當時的年輕人真的是純粹地欣賞音樂,這場宣傳愛與和平的音樂節造成最大的破壞,也只是將一片綠意盎然的牧場草地變成泥濘,以及「一點點」的漏電,就這樣完成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受矚目的音樂節。而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也被記錄成紀錄片,該片更得到197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這紀錄片也成為了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後世更在胡士托原址豎立了紀念碑、在山丘頂部建起了演唱廳,以及展出當年伍茲塔克音樂節(胡士托音樂節)獨特感受的伯利恆伍茲塔克博物館,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層面之廣,連李安也在2009年以這場音樂節為藍本,拍下《胡士托風波》的電影,也有人說這場胡士托音樂節,已經深植在DNA裡的文化之本了,可見這場音樂節的重要與不可替代的地位。

 

 

 

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一切都變了調

有了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的混亂經驗,當Michael Lang麥可蘭決定要重瓣「胡士托音樂節」時,當年一起策劃的合夥人都覺得這想法太瘋狂,畢竟當年的經驗太深刻,誰還會想要重來一次?

 

但Michael Lang麥可蘭仍堅持舉辦。若說當年的音樂季是為了宣揚愛與和平的反戰思想,那1999年的音樂節,則是他為了孩子們重新省思當時美國嚴重的槍枝暴力等社會事件而重啟。聽起來也與當年第一場胡士托音樂節的活動宗旨雷同,都是為了闡述愛與和平,但199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卻在開辦不久大走鐘,畢竟動盪的90年代,人們真的不像70年代那麼純真、良善,加上「利益」牽扯其中,而在沒有管制酒精銷售,不分年齡人人都可以輕易取得酒精,更沒有員警盤查,因此毒販可以在現場明目張膽地販售迷幻蘑菇等毒品的催化下,現場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被打了開來,有人開始解放衣束、奔向自由,主辦單位到最後似乎也放棄管束。

 

 

到了第三天,現場環境造成的心浮氣躁、主辦方又策劃了「點燃火種替槍擊案死者默哀」活動,就這樣人推倒石油、朝油灘丟入手上的火種,一陣混亂與瞎搞,最終…….讓這片240公頃的音樂場地變成如被戰爭侵襲的廢墟。

 

 

Netflix《全面失控:1999胡士托音樂節》紀錄片,正是記錄了這場走調的音樂活動,找到當時參與其中的活動負責人、媒體記者和觀眾,以及重新調閱當時的影片,用影像穿插目擊證人的訪談,在20多年後的今天,重新回顧「1999年胡士托音樂節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圖片來源: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