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愛吃,那就寫吃;既然愛玩,那就寫玩,用最直覺的想法,過最直觀的日子,最後乾脆活在自在裡。
zoechen@walkermedia.tw

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的設計,完全就是生活在藝術裡!

今年的台灣燈會,是睽違23年重返台北舉辦,也由於辦在台北,因此今年的台灣燈會,被定調為「都會型的燈會」。從忠孝復興捷運站到國父紀念館站,從東區到松菸,透過AI光影投射,讓整座東區變成一顆大燈籠,也讓人潮重返東區。

 

 

重新走進東區生活圈

然而要如何把人流引進散落在東區的各間商店裡呢?又該如何與燈會相互連結?於是,在整座橫跨復興南路到光復南路的忠孝東路四段區域的光展區中,還有一個燈會環節,命名為「藝術入店」,如其名就是邀請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媒合東區44個商家,以燈會為發想,透過現地製作的方式,從壁畫、櫥窗設計到裝置藝術,在飲料店、服飾店、選物店、酒吧、咖啡廳等等商家的店裡或店門口,創作與燈會相關聯的43件藝術作品。

 

 

借台灣燈會契機再啟藝術入店

其實在過去,東區也有與店家合作的藝術活動,名為「粉樂町」,在2000-2001年間於東區商家內策展,這次的胡朝聖再次藉由2023台灣燈會的機會,重啟藝術入店項目,也讓他很是期待這次東區的復甦。「雖然這次藝術入店的範圍很大,但不用著急一次逛完,可以走走停停,逛累了就走進店裡喝咖啡、休息聊天。」胡朝聖這麼說著,想藉由這次的機會,讓台北人重新感受台北東區的街廓肌理。

 

 

藝術家、商家、民眾三連結

有別於台灣燈會的花燈,多半以巨塔式的作品方式呈現,「藝術入店」則是改將這些燈展,幻化為藝術,重回人們的生活,也有與商家開啟對話機制,胡朝聖坦白地向我們說:「畢竟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在,因此藉由藝術家與商家的前後期溝通,讓店主人都明白這項作品的故事,透過店主人的轉述,讓來到店裡的客人都可以知道這些藝術品的由來。」

 

 

43件藝術作品分佈大東區各店家

透過活動的媒合,在台北大東區44個店家的協助下,開啟了43件作品凝聚成「藝術入店」的合作契機,而絕大部分的作品,皆是以現地製作的方式全新創作,不同於大型主燈的生活體驗,揉合當代藝術與元宵傳統美學,併發出燈會的全新面貌。「這些作品日後也會依據店家的意願或里民協調,討論後續維護的模式,決定續留或移除。」胡朝聖也不諱言的提到關於藝術與商家媒合的現實問題,但至少在這個台灣燈會的展期裡,依舊可以在東區漫步,與藝術燈會不期而遇。

 

 

「藝術入店」特色作品推薦

也因為是與店家現地媒合的創作,所以有不少作品都很符合商家的特色。例如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在美好日子咖啡館創作的《一杯啡咖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心動時刻》,是她埋在心裡已有10年的創意,而在2023台灣燈會的契機下,透過藝術入店的方式,傳達這項作品的溫度。從小就是東區人的成若涵,在紙雕作品裡,規劃了大台北的生活圈,從松菸大巨蛋、台北101、華視、國父紀念館等等始終存在的建築物,讓人們看見東區的生活面貌。

 

 

又或是開在東區少有的那間底片店「Lomography台北大使館」,藝術家李明學用底片的特色,聯想到jpg檔案失效的圖片連結icon,以壁紙的型態,貼滿整個店家,設計出《放鬆風景 II》,與商家形象合而為一,店內的壁紙,就是藝術入店的作品。

 

 

而近年台北也一直在朝數位生活前進,手機裡的台北通APP,也有AR拍攝的互動功能。這項功能當然也運用在「藝術入店」的作品裡。於是,那幅直接畫在東區富士堂鮮奶茶店門外牆、由台灣新生代壁畫藝術家Leho彩繪的《幻獸系列》,以貓為概念的作品,使用台北通APP連動AR影像拍攝,就活影活現地出現在你的手機畫面哩,很是特別。

 

 

經政策與疫情的摧殘,還有東區店租高價不降的影響,如今的東區隊比過往繁華顯然已落寞許多,或許正如策展人所敘,東區要的不是如曇花一現的澎湃,而是要轉而變成台北人的生活,花點時間,體會大東區的潮流與個性。


2023台灣燈會 藝術入店資訊

43件作品連結



 

 

圖片來源:臺北市商業處、胡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