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3/31重新開放,下次去淡水玩一定要去看看!

在淡水,有許多紅磚建築,間間充滿屬於她的歷史故事與特色,這次介紹的「滬尾小學校禮堂」當然也有。自1945年之後便不作為學校使用的「滬尾小學校禮堂」,在荒廢5、60年後,如今又整修後重新啟用,屬於這棟建築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從她的歷史乃至建築特色說起,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吧!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滬尾小學校創立於1899年,是台灣總督府為了供應當地適齡的日人子弟就讀而設立的。初期,學校使用當時的滬尾街(三層厝街)民房作為校舍,但由於校舍頹壞,不敷使用,於1905年3月遷移至市街北側。

 

當時,學校無償貸入滬尾砲台埔25號官有土地,並變更土地用途為建物敷地,新建了一棟2層樓的校舍及運動場。新校舍設置於漢人及日人聚落之間,鄰近淡水公學校、淡水公會堂、淡水神社、淡水禮拜堂、馬偕醫館等重要宗教信仰與文教設施處,成為當地教育的重要據點。

 

保留日本時期紅磚外牆、圓拱窗建築特色

 

隨著時間推移,學校也陸續進行了多次的改建與修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禮堂的建造。禮堂以磚砌造的外牆、圓拱窗、平拱門等設計元素,展現了日本時代磚砌校舍的經典樣式,也成為當地建築的代表之一。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1912年(明治45年),因行政區域改正,滬尾小學校更名為「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校舍再度搬遷至鄰近的埔頂地區,現今為新北市立淡水國民中學所在地。歲月如梭,禮堂曾在日本時期被改為幼稚園使用,戰後又成為淡水鎮公所的公務員及清潔隊退休單身員工宿舍,唯獨留下了1923年所擴建的「雨天體操場」禮堂。

 

在1946年,淡水小學校遷移到了砲台埔地區並改制為「台北縣立淡水初級中學」,即現今「新北市立淡水國民中學」的前身。然而,原校址上的建築大多已無法使用,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也只剩下磚造的「滬尾小學校禮堂」。

 

如今的「滬尾小學校禮堂」,成為了淡水地區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當地唯一保留了日本學童就學記憶的空間。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現在,我們可以藉由這個空間作為歷史記憶的載體,帶領大家走進「日本時代初等教育」的課堂。第一堂課,透過老照片與聲音劇場,我們能夠打開舊時光的多寶格,展現一百年前台灣初等教育的樣貌;第二堂課,我們能夠一同進入教室,體驗小學校學生的一日日常;第三堂課,則是放學後的遊戲時間,透過多種童玩,讓大家體驗日本時代小學生課後的愉快時光。

 

經重新修復,再次開放參觀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在日本時期,這個建築曾經是一個幼稚園。戰後,淡水鎮公所接收了校地,並將其用作公務員宿舍,後來成為清潔隊退休單身員工的宿舍。然而,2006年,「滬尾小學校禮堂」被台北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2021年3月經過修復,於翌年9月完工。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2023年適逢「滬尾小學校禮堂」開幕的100周年,在這個時間點重新開放,也格外有意義。當時淡水古蹟博物館還與台農合作,推出限定版的保久乳包裝呢!

 

滬尾小學校禮堂內部空間特色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滬尾小學校禮堂的外牆仿效歐式建築之弧拱及扶壁柱,呈現出明治維新後紅磚造建築校舍的典型特色。另外,在日本時代,為了防止電線走火,木造屋頂常常會設置陶瓷礙子,這成為了臺灣現代化的象徵之一。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禮堂的平面多為矩形空間,前方多設有教師可一覽整個空間的講臺,日本時代的名稱有:「高坐」、「演台」、「教壇」等多種。修復時,禮堂的現有屋頂被新增,原有之屋頂及屋瓦已不復存在。禮堂屋架採用六組木桁架架構(洋小屋組),接合部位多用螞蝗釘、鞍形鐵件等加以補強,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屋面覆有防水層及棟瓦、平瓦。

 

【走讀台北】淡水新景點!到最新開放古蹟「滬尾小學校禮堂」來趟小學巡禮

 

這座建築的修復與保留,讓我們有機會一窺日本時代台灣校園建築的風貌,以及台灣代化的歷史軌跡。在這個有著豐富教育歷史的地方,「滬尾小學校禮堂」成為了淡水地區歷史旅遊的重要景點,值得大家前往參觀,了解台灣日本時代初等教育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