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這裡好美呀!

淡水木下靜涯舊居位於淡水三層厝,建築物建於一座山丘坡地上,形成高低錯落的三階,因此得名為「三層厝」。在日本時期,舊地址為三層厝26番地,位於三層厝最上一階,視野極為遼闊。

 

更準確地說,這座三層老宅洋樓位於今日重建街與清水街北段,處福興、三層厝與新店交界,在過去的照片能發先當時可直接眺望淡水河和觀音山。舊居下方是歷史悠久的漢人市街,左右為氣派的紅樓與白樓,紅樓現在為古蹟並且以餐廳活化之,1899年建成,而白樓可惜地拆除了。

 

 

舊居最初是谷五一郎所有的經商之地,從1923年起,木下靜涯像谷氏承租居住。因為木下靜涯以「世外」為雅號,所以這個住所被命名為「世外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木下靜涯被遣返日本,這座舊居於1953年起作為淡水稅捐稽徵分處職員宿舍。它於2010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2021年完成修復工作。

 

三層木下靜涯建築特色

 

 


這棟舊居自清朝時期便存在,歷經不同世代住民需求而改變其室內外空間,主體建築為矩形二層樓房屋,以四周牆體為承重牆,外側因後期居住需求而增設外部樓梯,現在修復後的建住仍可見原室內梯之遺構。建築一、二樓簷廊以四根獨立專注支撐地板、雨庇及屋頂。專注地柱基、柱頭及最外側兩根柱子中斷的外凸環狀設計,與鄰近19世紀中葉磚造洋樓形式類似,為現存少數台洋混和建築。

 

 

雨庇是這座舊居的一個重要特色,二樓的簷廊磚柱之間設有雨庇,用來降低雨水潑濺簷廊。這個特色是淡水風景畫中用來辨識這座建築的重要標誌。而這間舊居曾經發生過大火,留下火災焦痕。

 

 

目前在一樓天花板上仍保有一根原有橫樑,表面上有炭化的痕跡。建築的牆體方面,一樓的牆面是由唭哩岸岩砌成的石條牆。而二樓的牆面則使用扁平的尺二磚做斗子砌牆,減輕了建築的重量。每個格格空心方格內部通常填充有石子、泥土等材料。

 

木下靜涯背景

 

木下靜涯原名木下源重郎,於1887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上伊那郡。他年輕時因為對繪畫的熱愛,曾遊歷於東京和京都之間,並拜入多位藝術家門下學習東洋畫(膠彩畫)。他也曾就讀於東京郁文館中學和日本美術學校。

 

1918年,他與朋友前往印度參觀石窟壁畫,途中經過台灣,因照顧生病的同行友人而耗盡旅費,只好滯留台灣。1923年,他決定定居台灣,並將妻子和孩子接來搬至淡水,為自己取名靜涯,並沿用一生。

 



木下靜涯在淡水居住超過二十年,深愛這個美麗的地方。他的作品經常出現觀音山、淡水河和漂浮的舢舨船,並透過筆觸展現淡水潮濕的空氣和雲霧。他對淡水的熱愛也體現在對地方事務的關注上,曾擔任淡水街協議員等職務,積極參與淡水公共事務推動。

 

 

返回日本後,他以私人繪畫教學為生,並繪製了許多記憶中的台灣風景,表達對淡水的思念之情。他也和其他定居淡水的日本人一起成立了淡水會。晚年,他再次將居所命名為世外莊,以紀念他在淡水的日子。

 

藝術推動

 


 自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開辦以來,木下靜涯先生便持續參加了十次台展及六次府展,並擔任東洋畫部的評審委員。除了參與官辦美展,木下也與畫友共同創辦了台灣日本化協會、栴檀社等畫會,並常常被邀請擔任其他畫會的講師,對於台灣東洋畫風格的發展影響深遠。

 

 

他與後輩們互相學習、互相影響,淡水世外莊也成為當時畫家們交流的重要場所。在被遣返回日本之前,木下將自己手中的畫稿與私人物品留給他與之交情深厚的後輩蔡雲巖,這些物品成為珍貴的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