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沒想到大安區還有這樣的地方!

在台北盆地的邊陲山區,有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建築物——芳蘭大厝。。這座建築是清嘉慶時期,由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的陳振師移墾而來,落腳於蟾蜍山下內埔庄,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經營成為「芳蘭記船頭行」的開基古厝。

 


芳蘭大厝於1806年由陳振師購買並改建而成。還記得上篇在「義芳居」所提的陳振師是誰嗎?他的兒子陳朝來就是興建義芳居的知名商人。因此在建築上可見其奢華與精緻,採用傳統古厝最氣派的正身帶護龍的五開間三合院格局,材料上混合使用臺灣石材、中國華南砂岩和磚、杉木等建材興造而成。

 

這些被稱為典型「安溪厝」形式的古宅不只是大安區山腳下有,佈滿閩南式紅磚老厝深坑知名的「永安居」、「福安居」、「興順居」、「德鄰居」等等,以及龍安國小內的的「濂讓居」等均源自福建泉州安溪。

 


從這些歷史古宅的分佈可以看出當時安溪人在台北以大安庄為中心,順著瑠公圳、霧裡薛圳的支線範圍擴及新店溪畔、艋舺至深坑,握有著最佳的農墾水源與經濟優勢,所以安溪人才在臺灣有如此龐大的貿易實力。而在日本時代,大安庄的取名一源也是因為居民大多來自泉州安溪的移民而得名。

 


踏進入口門面,眼前的建築採用了傳統的「凹壽」設計,讓人感到莊嚴而又不失優雅。左右兩邊的斗砌磚牆上,開有石條直櫺窗,每個窗條的數目都是三,據說是為了取「奇」與「吉」的諧音,以祈福之意;而屋身則是採用了「火庫起」之建築形式,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屋頂左右兩側的鵝頭式規壁更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門額及窗楣上,可以看到泥塑字樣,儘管歲月已經風化腐蝕,仍然能夠看出其工法精緻,不難想像當年建築師們的精益求精。芳蘭大厝目前右梢間及左右護龍皆已塌毀,僅剩三開間之格局,失去了原有的風華,讓人感到惋惜。不過,它仍然是台灣盆地位於邊陲山區僅存的少數清代拓墾時期常民之歷史建築,值得人們前往參觀和了解台灣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