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想了解萬華的歷史,來剝皮寮就對了

剝皮寮聚落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至清代早期,並經歷了清代、日治和民國三個時代。這個聚落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和人文風貌,形成了一條獨特的市街,代表了艋舺的特色。

 

萬華剝皮寮歷史

 

 

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首度出現在艋舺土地上。這個名字的起源引起了許多爭議,一些人認為這個名字可能來自於剝獸皮或剝樹皮的工作,而其他人則認為它是北皮音譯而來。不管這個名字的起源如何,剝皮寮聚落已經存在了超過兩百年。它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

 

在清治時期,剝皮寮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相當發展的聚落形式,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都已經有了店屋的型態,並且已經被命名為街道。1895年,剝皮寮的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1922年,町名改正將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然而,在「市區改正」之後,開闢的廣州街、昆明街和康定路,卻將原本的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從一條重要的清代街道,轉變為一條隱藏在聚落中的巷弄。在二戰期間,原本位於剝皮寮街(今之康定路173巷)和廣州街之間的一塊空地,被日本政府徵收作為消防水池的遺址。

 

現在,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附近的路段,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的集散地,而通稱為「土炭市」。當時,這條街道是商業交易的熱門地點,有許多精緻的洋房,至今仍保留著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和都市紋理。

 


隨著老松國小的成立,臺北市政府實施都市計劃,將學校預定地旁的老街保留下來,實行禁建政策,因此保存了清領時期的街道風貌和日治時代的牌樓厝建築。近年來,臺北市政府計劃拆除剝皮寮歷史街區,以擴建老松國小,但因學生數銳減而不再需要擴建。於是,1998年2月成立了「反對老松國小徵收私有地自救會」,希望保留剝皮寮為「歷史風貌特定區」。

 

當時的市長陳水扁裁決待1999年再行決定,並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這條街道保存了臺北市清治時期漢人生活原貌,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此市政府暫緩拆除作業。同時期,老松國小家長也發起一人一電要求盡速拆遷歸還學校預定地,並發起「我要禮堂」、「我要活動中心」的連署活動。

 

在1999年,台北市長馬英九宣布強制拆除剝皮寮居民的地上物,而居民在拆除前夕,以守夜、繞境等儀式告別這條歷史老街。然而,當政府在拆除廣州街127巷以東的第一座建築物時,文化界人士質疑此舉超出原先協議範圍,嚴重破壞了文化資產,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響。

 

面對此情況,北市政府成立了「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與建築物再利用專案小組」,並於2003年召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設置會議」,決議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推動剝皮寮的活化再利用。

 

在西側修復工程於2009年完成後,剝皮寮歷史街區得以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保留了部分建物形貌和街廓,並取得了使用執照,歸類為教育使用。

 

 

為了有效活化這個歷史建築群的使用,優化空間服務,增加遊客駐足停留時間,並留下在地特色深刻印象,各個空間用以進行相關的藝文特展、電影推廣和文化歷史的宣導教育。我們希望剝皮寮歷史街區能夠帶給遊客不同的能量,提供更新、更深入和更廣泛的體驗視野,展現這個街區獨特的魅力,成為一個舊味新潮相互交織和融合的場所。

 

剝皮寮樹屋

 

 

這個樹屋是1960年代住戶養在二樓的一顆盆栽,在經過剝皮寮的徵收、抗爭與文資保存的歲月中,從二樓開始往下扎根同時往上生長,依附在這棟建築物上經歷幾十年的時光茁壯成現在的模樣。這周邊也生長了各種植物與蕨類,如:腎蕨、松葉蕨、茄苳...獨特的樣貌讓這個地點成為剝皮寮鮮為人知的小秘境。

 

剝皮寮特色產業與活動

 

 

太陽製本所是一家成立於日治時期的裝訂廠,經過三代人的經營,至今仍在經營中,但區內的裝訂廠已大多搬到中和區。鳳翔浴室為一家公共澡堂,在1950至1960年間,隨著臺北市人口增加率高漲時成為中下階層民眾洗澡與泡澡的地方。

而日祥旅社是一家設備簡樸的販仔間旅社,只有類似小販之流的人才會到這裡住宿,甚至還有許多流鶯也會到這裡。儘管日祥旅社於1998年拆遷之前仍持續經營,但它的風光已經不再。

 

 

茶室是一種清茶館,迫遷前只剩下「秀英茶室」和「長壽號」在經營。它們的目標對象是平民大眾,尤其是在廣州街和康定路交叉口的三輪車伕聚集的地方,這裡成為品茶和社交的場所。

 

 

土炭市位於廣州街和康定路口的騎樓下,是一個集中煤炭和木炭商叫賣的地方。每天分為上午和下午兩個市場,生意十分熱鬧。威靈壇以萬華師公貴的頭綁紅巾而聞名,主要辦理吉事法事,如補運解厄、收驚安胎等,但不超薦新亡者的祭祀。每當新年來臨,威靈壇的門庭若市,顧客絡繹不絕。

 

 

「城西生活節」會深入剝皮寮百年街廓,感受在地文化的千變萬化。信仰生活、軒社藝陣、百年產業、聲響街景等,都將是可這裡探索的寶藏。而來到城西的冬天,你更不能錯過萬華的狂歡慶典「艋舺大拜拜」。

 

從農曆十月廿日起,連續三日的青山王巡察暗訪、遶境等儀式,體驗一個既神聖又經典的百年傳統慶典。在這裡看到萬華居民熱情洋溢地慶祝著他們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感受到這裡居民的深厚信仰和熱愛生活的精神。

 

 

在《艋舺》這部電影中,「剝皮寮」老街是其中一個重要場景,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因為電影風靡,許多影迷,尤其是青少年,都會前往這裡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