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也太酷了吧!
圓山公園為全臺灣第一個「公園」,而在圓山公園內曾有豐富且多元的機能,包含遊戲場、公園、動物園、紀念墓園以及「佛教禪寺」。1900年始建,1912年建成並舉行入佛式,於日治時期為臨濟宗妙心寺派於臺傳教的道場,經歷了二戰與國民政府於臺後對於公園與捷運、玉門街拓寬等都市計畫變動,目前大雄寶殿與山門等歷經遷移後被列為市定古蹟。
臨濟護國禪寺歷史
從名字來看,此禪寺是全臺唯一官方以「護國」做為寺名,且山號「鎮南山」為兒玉源太郎所取名。日本佛教在臺傳教起源於1895年日本軍人來臺跟隨的僧人傳入,如我們常聽到的淨土宗、日蓮宗等等,唯獨臨濟護國禪寺創辦的臨濟宗妙心寺派不是。
1897年日本的臨濟宗教務本所派令伊沢紹倫等人來來視察,先後在澎湖與臺北北投興建道場,北投的「虞兆庵」成為第一座傳教到場,而由於天災危機虞兆庵坍塌,為求繼續傳教而請梅山玄秀來臺。
1900年梅山玄秀選擇了圓山為新寺的場所,圓山這區原本是原住民與漢人的共同墓地、曾經也是漳泉爭取之處,後來為板橋林家所購入,也是林家贈與梅山才能此興建護國禪寺。而臺灣從清到日治的佛教以曹洞宗為主,包含東和禪寺,但臨濟宗由於心寺的興建與兒玉源太郎的支持,到1942年高達兩萬六千名信眾,遠超過曹洞宗。
1949年後大批國民軍眷來臺,臨濟護國禪寺是被強佔作為砲兵駐紮與飼養牲畜的場所,環境相當髒亂,是後來的和尚進行交涉和花費請部隊離開,禪寺才回到以往的平靜。1983年為了解決北淡線運輸問題,進行改為捷運與道路拓寬案,但原軌道路線與禪寺位置衝突,原本拆遷的禪寺是要完全拆除的,也是在老和尚們的請願下,禪寺與山門經由移位重組於現址。
1995年禪寺又面臨拆除問題,由於當時圓山上充滿了非正式與違章建築,承著中山一號公園都市計畫的上位計劃,欲將既有建築剷平,在和尚與長老們的不斷陳情,與時任市長陳水扁知悉禪寺歷史背景後,走了文化資產保存流程,並將其保存了下來。
臨濟護國禪寺建築
僅存的山門與大雄寶殿其實是妙心寺的濃縮版,1910年代時規模相當宏偉,包括現存的大雄寶殿與山門外,還有豐川閣、華藏殿和民生必需空間等木構建築。
1918年日治時期在考古圓山遺址時挖掘了一塊表面積約五平方公尺、高一公尺的大砥石,直到1926年捐贈予臺北市,並置在此寺山門旁。而在側門的舊鐘樓山門與東和禪寺的鐘樓很相似,歇山重檐式屋頂,屋簷瓦當刻有二字三心紋圖樣。
戰後混亂的年代,大砥石曾經失蹤,尋找了30多年後才初步認定,當時在白聖長老任內題上「無住生心」石頭好像就是神聖的大砥石,文獻委員會還鐫大理石碑,說明大砥石歷史沿革,這樣鑲在砥石之中就是增值還是文化浩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