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台北市其他地區,萬華總散發著一股復古懷舊的氣息
康定路四連棟位於康定路 100、102、104、106 號,前方及有公車站牌,目前被黃色封鎖線圍起,就文資審議所解釋,此四連棟結構上已有坍塌危險,外壁也有磁磚、磚頭脫落現象極需改建,即便去年底以有文史工作者提出新的歷史證物,但仍難逃被拆除命運,已過都市更新案,於2023年2月4日消失於艋舺。
「林耀堂故居」康定路四連棟
這四棟建築為日治時期的連棟街屋,於當時興盛的艋舺與西門町商業區之間,二樓的建築立面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相間做法,相當精采與精緻,雖然這不是辰野金吾的作品,無經典的圓頂和塔樓,但不禁會冒出辰也是得感覺,山牆上曾經是最高級建材的進口花磚和TR磚,可見地主們先前輝煌的商業史,如今現況為碎個滿地也可能被當垃圾丟掉的慘況,其實是相當可惜的。
「台灣有機化學研究百年基礎的奠基人」林耀堂先生居住於此華麗建築,也就是他的故居,1912年3月7日生於艋舺,就讀當時台北帝國大學化學科,後前往滿州國與北京任教,戰後回到台灣繼續在台灣大學教書,其學子有李遠哲、羅銅壁、張昭鼎等知名人士,可為艋舺的驕傲。然而文化局漠視了這棟建築背後的故事,林家的後代曾讓建築被法拍,後屋主也與建商談妥,四連棟拆除的命運已成定局。
在文資審議案紀錄中,委員幾乎完全反對此四號列為古蹟與歷史建築,所有權人家族是極度強烈反對被列為文化資產,也已經申請此區28筆土地的拆照,人去樓空,在拆除前有兩三棟是堆積雜物至天花板的景象,看到時是有所困惑與惋惜的。就都市計畫與設計準則規定,此區域是都市設計管制範圍,對於其建築立面設計風貌、材料使用的延續以及樓高都有規定,所以他也無法重建成高樓,因此拆除改建後的利益是否會比作為歷史保存、市景延續來的高是個大哉問。
康定內江轉角連棟街屋
此轉角街屋為八連棟,位於康定路 84、86、88、90、92 號及內江街 91、93、95 號,目前仍有診所、機車行等商業使用,而他的都市計畫與設計準則與康定街四連棟相同,連所有權人立場也相同,雖然沒有看到拆除通知但可能在近幾年內將拆除。
此案同意與不同意列為文資的票數為七比七,同意未過半因此不列為文資,就張崑振委員指出:本案建物為大正時期連棟街屋,外觀立面大抵留存完好。建物基地處道路街角,具都市景觀及歷史價值。考量街區發展,可考慮立面及騎樓局部保存,以維護都市景觀歷史風貌,未來更新設計可再確保開發者權益下,保留立面及騎樓。但即便有這樣延續立面的提醒,就台北市建案的經驗都是參考而已。
我們應該很清楚知道什麼是自國的文化歷史不容抹滅,如何保障全民的文化權,透過老屋或文資改變現有的都市計畫、都市景觀甚至社會結構(房租、地價)等等,臺灣還有一大步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