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好喜歡這種日式風格的舊建築

臺北市的日式宿舍活化近年來漸漸受到關注,除了挖掘日式宿舍乘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外,對於未來怎麼提供給市民使用,營造更公共與舒適的環境也是很大的課題。我們從榕錦時光、華山藝文特區、松山文創園區等處看到不同種類的活化方式,在高單價與商業機能活化的浪潮下,南港卻有靜態的活化方案,那就是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與對面的醫官宿舍。

 

 

松山療養所

 

 

位於南港區昆陽街巷弄中的靜心苑為兩棟日式宿舍,分別為所長宿舍與一般宿舍,所長宿舍現為靜心苑的餐廳,而醫官宿舍為大眾展演與藝術療癒課程所使用。

 

其實在日本人開始統治臺灣後,他們的一大難題就是要應付氣候,在潮濕又燠熱的臺灣是傳染病滋生和傳播力極高的地方,防治與馴化風土為當務之急,尤其肺結核是當代最可怕的傳播疾病,因此日本政府將「癩病、肺結核與精神病」認定為需要以療養所來進行隔離治療的慢性疾病。1915年在今日的衛服部址就成立了「錫口養生院」,讓肺結核病患能在此處好好調養,為臺灣第一個結核病相關的療養院所。

 

 

1925年改為「總督府立松山療養所」,不但等級提升、人員編制也增多,有醫官、醫員、調劑手與書記各一名,院長為醫官所兼任。隨著人士規模的擴張,政府也在不會受感染地區建立相關人員宿舍,也就是今日所長宿舍位址周邊。

 

戰後,療養院也持續的做為防癆相關機能,如省立松山療養院、省立結核病防治院與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局,而由於機構的遷移,原本的宿舍群居民也遷離,建築拆除改建,僅剩下164號的所長宿舍和185號的宿舍留存,乘載著過去臺灣百年防癆相關歷史。

 

164號所長宿舍

 

 

以「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判斷,所長宿舍為高等官第三種宿舍,為醫長(所長)宿舍,坪數為47坪,1922年建造。日本在臺灣的日式宿舍建造上對於防潮上越加注重,為避免柱子腐爛快速,布基礎架設相當高,在164號的所長宿舍可明顯看見,並且也設置了換氣孔,在浴室天花的四個角落皆有,可以說是臺灣風格的日式建築。

 

 

不只如此,臺灣獨有的構造還有出窗與圓窗,這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習得西方建築技術後,在臺灣試驗出的和洋混和風格,不僅僅是受到藝術裝飾式樣(Art Deco)影響而在車寄柱、八角形木柱與六角窗上有所變化,設計上更扣合當地氣候而出現調整,其居間代替中央走廊,連結兩側廊道的設計更是打破過去家庭習俗與封閉的住宅環境。

 

幣串是在樑上用於祈福的裝飾物,且記錄這棟上棟式的年代為昭和10年(1935年)。

 

 

185號醫官宿舍

 

 

以「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判斷,所長宿舍為高等官第四種宿舍,為醫官宿舍,坪數為33坪。同為高階官舍的它精緻程度不亞於所長宿舍,一樣有不同形式的布基礎、通風口和車寄柱,木柱式幾何形的木雕,應接室的天花也有幾何形的雕刻,與文房相似。

 

修復時保留了當時日式宿舍另一種建築結構-編竹夾泥牆,以漆喰方式施工,分了底塗、中塗與面塗三道塗佈,底與中塗以灰泥、土、砂和稻草組成,面塗以白灰粉刷;在外部牆體也可看到板條灰泥牆(木摺壁),玄關入口有德國下見板(雨淋板),應接室的窗台也是少見的L型出窗,廚房還可見用磨石子和水泥粉光施作因應溼氣的設計,以及為了滅火所準備的消防砂。

 

 

靜心苑

 

 

現況修復與活化後對於建築景觀做了諸多保存,日式宿舍最重要庭院空間將其保存並且設計得更公共更具美感,在活化後營造出能療癒身心的庭園,運用修復再生達成療養院歷史延續的精神,座敷(客廳)的歷史空間不但提供展覽、課程使用,更能讓參觀者擁有對於歷史場所的親身體驗。

 

不但在視覺上提供身心靈上的治癒,在聽覺與嗅覺上也有鄰近南港山區與庭園的鳥語花香,靜心苑也提供養身飲食滿足味覺的享受,即便單純參觀也只需要付少少的費用即可進入,有時有閒不妨到此參觀,給自己一個身心放鬆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