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愛吃,那就寫吃;既然愛玩,那就寫玩,用最直覺的想法,過最直觀的日子,最後乾脆活在自在裡。
zoechen@walkermedia.tw

16顆人孔蓋、16個城市特色,繪畫出台北各區文化。

從小到大,很自然地認為人孔蓋或是雨水孔蓋,都是千篇一律的鐵鏽與單色。毫無設計可言,邊緣到走過去震動了一下,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自從各城市開始將藝術套用到那些平時我們不會注意的人孔蓋上面後,人行步道上開始有了指示線以外的顏色。

 

台北市水利處有個計劃叫做「台北蓋水」,「蓋水」取自台語「很美」的諧音,希望讓台北這座城市更有設計之都的樣態。於是在2019年於台北四大區域:大同區、南港區、萬華區與中正區放置了8片彩繪雨水孔蓋後,「台北蓋水 」的計畫也正式開跑。水利處處長陳郭正認為,既然是關乎城市美學,理當放手讓專業藝術家來執行藝術的事情。「公共建設需要有專業設計師來投入,讓這個城市更有設計之都的樣態。」陳郭正道。

 

 

就在第一階段的「台北蓋水」計畫開跑後,前些日子台北水利處又突然在粉絲團上公布了第二階段的「台北蓋水」設計計畫,總共曝光了16個全新設計的彩繪人孔蓋。

 

 

而這些人孔蓋當然不是只有設計、模型、鐵鑄而已,最後還要經過上色,從PANTONE 色庫中找到符合孔蓋製成條件下的100種顏色,由上色師一一手工填色,透過設計結合工藝,還有符合實用性質的載體,讓台北的街頭變得更美。

 


於是再度邀請各領域的設計師,包含賽先生科學工場創辦人林厚進、策展人李明道、跨界創作人馬賽Kyo、新銳藝術家謝東霖、插畫家Nuomi諾米、設計師楊佳璋、吳介民、張漢寧等人,針對北投、士林、中山、松山、內湖、信義、大安及文山區這八個地方的在地文化,規劃一區兩塊的人孔蓋彩繪設計,總共創作出16塊人孔蓋,每一塊都以最顯而易見的方式,表達當地特色。

 


例如科技重鎮的內湖,其中一塊人孔蓋就繪製成一飛衝天的建築火箭,表現戰力衝天的願景;文山區當然不能忘記台北市立動物園,於是以石虎為首的動物園明星動物都成了人孔蓋的主角;提到松山區不能忘記小巨蛋跟慈祐宮,這也畫在了人孔蓋上。而坐落在中山區的人孔蓋呢?設計師用最香火鼎盛的行天宮與關聖帝君來代表,當然設計師特別解釋,畫關公在人孔蓋上可是有擲筊經過關聖帝君同意才敢這麼做的,有趣極了。

 

 

回首過往台北市人孔蓋圖案變化,大致可以分為6個時期,一是70年代前後,依據時間的變化中間的市徽有從小篆的「北」字,發展到梅花北字;再來是80年代以手寫的北字作為中心設計。接著在2004年開始注意人孔蓋美學後,開始在人孔蓋上大作文章,並將「美學交給專業」,邀請藝術原創者以各地文化特色為中心,進行人孔蓋創作,那年在台北大同區、南港區、萬華區與中正區試辦後,也成功吸引台北人「注意腳下風光」。但也別擔心會造成行車危險,台北市水利處特別指出,這些彩繪人孔蓋都是放在人行步道區,增添街景風采。

 

 

2022年全新一季的「台北蓋水」計畫也將彩繪人孔蓋延伸到台北各行政區,等到鋪設完成後,相信屆時大家都會「低著頭走路」,探尋美麗人孔蓋的身影。而目前台北市水利處也預計將在八月於台北市政府一樓,連同第一期的8塊,加上第二期的16塊特別設計的人孔蓋一起展出,讓民眾搶先目睹。

 

 

圖片提供:台北市水利處、台北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