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都不知道士林還有這個地方!

以夜市聞名的士林鬧市,其實有新舊街之分,且舊街歷史竟已有300年!你知道舊街在哪裡嗎?是在繁華的夜市還是在快被我們遺忘的角落呢?

 

 

芝蘭街

 

 

1709年漢人就已經到士林進行開墾,為「戴天樞」墾號獲准來臺開墾,而他們申請的地方則是士林與天母,這批初來的漳州人是從基隆河岸的魔神仔溝上岸,也就是今天新光醫院與「下樹林街」地區,雖然在此初步發展了住宅與市集,也建造了重要的有應公廟與福德寺信仰中心。當時新開墾的土地被視為土地公的土地,所以用「福德洋」稱之。

 

「福德」指的是土地公,「洋」為平原的意思,也是今天福德路、福林路路名由來。但是不定期氾濫的基隆河時常困擾著他們,他們決定尋找更上游的地方定居,於是就找到了「芝蘭街」,也就是現在的舊街。

 

芝蘭全稱八芝蘭,源於住在此處的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社稱「溫泉」為 Pattsiran。這塊地方前面有潺潺雙溪、後方有劍潭山,且與基隆河相隔較遠,地勢偏高較不易淹水,以及後來打頓好的福德洋圳,該圳則引自雙溪,沿著今日雨農路21巷、中山北路五段698巷、前街與美崙街至基隆河。

 

而有應公廟、神農大帝與福德寺也遷至舊街興建大廟,這個地方有水路、灌溉設施、位於唭哩岸、淡水與大稻埕的交通要道上,舊街很快地發展起來、市況熱絡,位置約莫於中正路以北、文林路以東、中山北路以西及雙溪以南的區域,現在士林「舊佳里」則為舊街轉換後的稱呼。

 

神農宮(芝蘭廟)

 

 

原本為下樹林埔的小福德寺,在一次基隆河的洪水中徹底損毀,隨著漳州移民到舊街定居,這間福德寺也隨著來到舊街,起初有兩尊宮奉在前街與後街的雙溪河畔,後期廟董與地方仕紳建議籌資興建更大更具規格的廟宇,也將神農大帝與有應公請入廟內,1741年最早的芝蘭廟就此建成。

 

1792年,由於廟內屋樑傾斜需重修,在大修時主祀已變成神農大帝,並改名「神農宮」。

 

 

1859年臺北爆發規模極大的漳泉械鬥,自大龍峒、社子的泉州人將漳州人所闢建的士林舊街焚燒殆盡,其中就包含神農宮。在這之後仕紳潘永竟提議重建神農宮,也包含遷居遷廟至芝山岩和士林新街開墾的部分。現在的神農宮還有原本的清代之長生祿位、年間之香爐與的神農大帝與福德正神像。

 

正殿兩側的廟柱讓還鑲嵌有日治時期的石柱,正殿也維持著原有的觀音山石牆面設計,具備當時獨有時空背景下的建材。廟中保存多座「芝蘭街碑林」,記載廟宇和舊街的歷史,見證了士林地區的發展過程與早年文風鼎盛之歷史,與慈諴宮和惠濟宮並稱士林三大廟。

 

士林橋(永安橋)

 

 

位於文林路上的士林橋,他的出現可是跟林爽文事件有關係呢!1786年林爽文事件擴及北部的淡水、新莊與八芝蘭,其中漳州人們為保命逃到芝山岩上避難,舊街當時就一再的被攻破。1787年事件告一段落,地方仕紳發現跨越雙溪通道的重要性,因此籌資興建「永安橋」,想必取名與這場事件有所關係,往後通往天母與淡水就不必只能走水路或涉水,跨越此橋便可來到士林鬧區。

 

 

前街

 

 

前街為一L字形,自文林路開始到神農宮向北轉,在沒有堤防的年代,前街有一座輕便橋直接通到今日福國路15巷,在地人稱「木板橋」,早期是商旅便道。

 

 

日治時期潘永清子侄潘光楷曾描述到:「士林舊街,古芝蘭街也。前清中葉,此地四通八達,集散地方土產,兼販運海魚,遠自金包里、淡水、基隆或自桃園方,負販者肩挑來去,當時不愧為北部物資集散地區;及至道光年間,臺北商埠漸次宏開,河運之利用逐漸頻多,是時舊街之地點,以感不便已。」曾經前街的吳家祖厝和店仔街皆已不在,漳泉械鬥後,此榮景已漸漸消逝。

 

 

前街 43 巷是非常彎曲複雜的巷弄,其在乾隆到咸豐年間盜匪掠奪及械鬥年代,曲巷方便防守。弄中藏了一座完整的三合院,目前周邊住戶大都是200年的後代子孫。前街83巷內有一清代古井,現在被民眾蓋住,有時可見浪浪與井邊飲水。

 

 

前街137巷是一條臨溪畔的紅磚牆巷弄,1940年代為雜貨店,走進去可見何家的三合院,老屋、彎巷、菜園等生活紋理盡收眼底。

 

郭元益

 

 

士林郭家人早在1708年就在士林拓墾,直到1867年郭樑楨在新店仔開糕餅店,並以漳州祖厝元益作為店號,糕餅極具特色口碑極佳,迅速成為士林最知名的糕餅店,戰後於士林居住的大官們在重要場合還會指定郭元益的糕餅作為宴會餐點。

 

後街

 

 

後街的出現晚於前街,會有前後街之分是因為兩座福德寺的位置,後街當時位於地勢低漥處就無人居住。靠近文林路一帶由於永安橋的建立而人聲鼎沸,當時稱作新店仔,相當適合做生意。

 

 

日治時期1901年北淡線的通車對於後街影響甚大,為高架化之前後街有一側是被隔開的,後街7巷甚至還可見到當時鐵路局的宿舍群,隨著公寓漸漸興起,這些紋理正慢慢的被掩蓋中。

 

華榮街

 

 

舊街於日治時期也漸漸擴張至華榮街區,從華榮街周邊的巷弄紋理可以觀察出過去田埂縱橫的痕跡,農業的興盛也是為何舊街有神農大帝之因。

 

 

華榮街一帶為金山漁民沿魚路古道抵達士林後的交易處,後漸漸轉為市集,戰後陸續成為眷村社區,而華榮街也成為新街之外的大市場,以販售生鮮、服飾為主,有甜不辣、肉圓、蔥油餅、紅豆湯圓、水煎包等小吃,攤販多有30、40年歷史,在地人認為士林真正的老味道應該是華榮街這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