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倪蔣懷後代子孫的大愛!
相信看過 2022 年北美館所策劃的台灣前輩藝術家洪瑞麟「掘光而行」的個展,想必對於大力支持洪氏藝術創作的倪蔣懷不陌生。倪蔣懷為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藝術收藏家,創作多為在地的純樸風光,為台灣風景留下珍貴的紀錄。作為台灣早期美術史的重要人物之一,倪氏後代家族在這位藝術家逝世 80 週年時,捐贈了上百件的個人創作與藝術收藏於北美館,對於台灣美術史的研究建構及留存,注入了極大的資源與能量。
▲倪蔣懷,《艋舺祖師廟》,1939,水彩、紙,33×48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倪蔣懷與藝術為伍的ㄧ生
出生於 1894 年,倪蔣懷是開創台灣美術教育的畫家石川欽一郎的第一位台籍門徒,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時受到石川欽一郎的啟蒙,作品師承石川的英式水彩風格,筆法氤氳、色彩清雅,更入選過三次台灣美術展覽會。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原本有意成赴日深造、成為一名專職畫家的倪蔣懷,也是因石川對於當時台灣的美術發展狀況與其家境做了理性評估,力勸其留台經商,在創作時兼營瑞芳的礦場事業,以資金支持台灣藝術教育扎根,並贊助後進、推動藝術活動,使他一生支持藝術不遺餘力。
▲(左)倪蔣懷1894-1943。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右) 李梅樹,《倪蔣懷速寫》,1934,鉛筆、紙,37×28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與生活貼近的藝術創作
以描繪生活環境題材居多,倪蔣懷的作品樸實恬淡,與其日常生活樣貌密不可分,也因此巧妙地記錄下台灣近代建築與都市發展的樣貌。在倪蔣懷作品《猴硐瑞三礦業》,溪石散佈,河水清澈、藍紫色的天空與山脈,襯托翠綠的山崗草木,平實地記錄下藝術家工作時所見的景緻,也常在其1929 年的日記中提及。
▲倪蔣懷,《猴硐瑞三礦業》,1928,水彩、紙,49×66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倪蔣懷,《臺北三井商社》,c.1930,水彩、紙,42.5×31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經商的倪蔣懷,居住於可一覽繁忙港口的基隆港,也時常往返基隆台北,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三井商社也被藝術家記錄下來,並可於《臺北三井商社》中可見文藝復興式風情的建築。《艋舺祖師廟》一作則為 1939 年期間,倪蔣懷在萬華女婿家的三樓露臺,眺望祖師廟與艋舺繁榮的街屋樓房所畫,畫面中也可見淡水河對岸山坡,以重現臺灣在地聚落的歷史風華。本次捐贈共計 215 件水彩及油畫作品、8 冊速寫簿,更涵蓋學生時期的圖畫作業,還有相片寫真帖、4 本僅存的日記手稿,記錄下台灣美術史上重要事跡的時間節點。
▲倪蔣懷,《內海(基隆港)》,1929,水彩、紙,47×60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倪蔣懷,《習作41(景美街道)》,1914,水彩、紙,33×24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08 倪蔣懷,《持扇之女》,1929,水彩、紙,33×48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倪蔣懷,《幔前裸婦》,c.1934,水彩、紙,49×33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涵蓋台灣早期重要藝術創作的龐大收藏
由於倪蔣懷亦是台灣早期重要的藝術作品藏家,收藏許多台灣著名畫家的藝術創作,提攜的後進如洪瑞麟、張萬傳、陳德旺也有不小的成就,不少亦為倪蔣懷所收藏。除了自作以外,倪氏家族後代也捐贈其師致贈的 36 件佳作,包含具特殊意義的《花鳥風月帖》和《波濤萬里帖》二本寫生冊頁,為 1929 年石川為嘉許倪蔣懷成立臺灣繪畫研究所的努力,所贈與的作品。除此之外,也涵蓋李梅樹、藍蔭鼎、陳植棋、洪瑞麟與日本藝術家的 30 餘件創作,還有多達 176 冊倪蔣懷購藏的中外美術畫冊、圖錄、藝術雜誌等,可從中窺探藝術家在 1930 年代所觸及的藝術視野。
▲石川欽一郎,《波濤萬里帖》,1929,水彩、紙,冊頁24×18cm,內頁(展開)24×36 cm(×1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陳植棋,《紅樓自宅寫生》,1925,水彩、紙,26×37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真野紀太郎,《印度風景》,1933,水彩、紙,29×38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多達176冊倪蔣懷購藏的中外美術畫冊、圖錄、藝術雜誌等,可窺探其於1930年代所觸及的藝術領域及宏觀視野。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經過以「時空膠囊」為題的捐贈儀式,讓眾多的作品與文獻資料得以經過專業修復計畫,回溯倪蔣懷 1910 至 1940 年代的藝術實踐,讓這一批甚少面世且質量俱豐的作品風貌早日重現於世,為世人見證倪蔣懷始終追求的藝術精神:「金玉非寶藝術乃是至寶,心靈無形藝術即其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