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桃園神社不僅超好拍照,也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神社喔!

位於桃園市虎頭山上的忠烈祠,原本是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興建於1938年也是日本統治的中後期,它是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日治時期神社之一,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古代唐風、日本風及臺灣近代風,基本上皆以台灣檜木所構築而成。桃園忠烈祠因其特殊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亦被電影《KANO》選中成為拍片場景。

 

 

在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建造約兩百座神社,桃園神社即為其中之一。當時選擇依山而建,可遠眺桃園市區,象徵著守護百姓的用意。

 

 

隨著日本戰敗和台日斷交,多數神社遭拆除或改建,但桃園神社在1946年改名為新竹縣忠烈祠,1950年桃園縣設立後,改為桃園縣忠烈祠。其仿唐式建築風格,加上建材採用上等台灣檜木,特別被保存維護,成為台灣與日本境外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築。

 

 

現在的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建物規模完整,建築群包括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等,以及鳥居、中門、石獻燈、高麗犬、銅馬雕塑、東司、神社參道等設施。建材採用檜木、杉木,質地細緻,搭配完整的大木結構系統,樑柱以嵌接方式固定,呈現嚴謹的工法設計。忠烈祠展現出莊嚴樸實之美,彰顯神社文化園區的獨特價值。

 

三進配置

 

遊客從山腳下經過名為「急石段」的階梯而上,首先可見的是種植著鐵杉和有擺設石燈籠的綠地。數千棵尤加利樹是桃園第一和第二公立學校(今桃園國小和東門國小)的教職員在日治時期種植的。石燈籠則是在1980年代修復時重新建造的,並非原件物。

 


其次是神社四周圍的圍牆。最初的入口鳥居是雙橫雙直式,但中華民國政府將上橫梁拆除,使其成為十字形。這座鳥居是桃園最大的陳合發商店在1930年代捐贈的。參拜道左右兩旁分別是西淨(手水舍)和東沐(社務所)。銅馬身上原有菊花徽章,但被強酸侵蝕了。原來的狛犬已經被破壞,於1980年代更換為中國廣式的石獅子。

 


第三進是本殿,日治時期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日本天皇等。遊客需要走過一段拾平撫急燥、紓解緊張情緒的小半段階梯,然後謹慎地登上階梯參拜,並心懷敬畏。

 

 

這座建築當初沒有使用任何鉚釘,而是採用歇山式、懸山式和唐破風式等設計,原木飾以雕花鐵皮角邊和包頭構造,屬於江戶時期風格。屋頂用青銅瓦覆蓋,已經氧化成藍綠色。戰後,當地政府每年舉行春季和秋季祭典,祭奠龍潭抗日之役、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二次革命、動員戡亂、陸軍青河七號演習等殉難軍民的集體牌位,以及鄭成功、丘逢甲、劉永福、八二三炮戰陣亡軍等殉難軍民的集體牌位。

 

請回天照大神事件

 

 

近期部分學者認為桃園身為忠烈祠卻還是有在社務所祭祀天照大神,過於衝突,但台灣是個多樣立場、多樣認同、多元背景的狀態,從以上的歷史脈絡看來,這座在日本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日本神社,其實也能完整反應台灣百年來的歷史和社會變遷。

 

加上台灣社會本身對於多元文化擁有較高包容性,先不論移除該神祇是否有政治因素考量,但從此角度來看,將社務所的神祇請回是否就能消除該處的日本元素和文化?這樣的做法可能還需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