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原來蘆洲竟然有這麼多歷史老宅!

擁有百年神將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有歌姬鄧麗君幼時珍貴印象的蘆洲,不僅留存諸多文史資料,同時也擁有許多歷史老宅建築,除了經典的蘆洲李宅之外,在巷弄間亦藏著許多老屋建築,等著喜愛懷舊氛圍的你一探究竟。本篇就來為大家介紹隱身在蘆洲巷弄的歷史建築,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看下去吧!

 

提醒:由於本篇介紹的老宅建築目前皆為私宅,並未對外開放參觀,建議大家前往造訪時請勿大聲喧嘩並保持一定距離,以免造成居民困擾。

 

蘆洲的歷史

 

蘆洲曾被稱為「河上洲」,是因為在早期是由大嵙崁溪帶來的沖積而成的沙洲。另一個別具故事的名稱是「和尚洲」,由來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竹塹城隍廟的僧人梅福向清廷申請以關渡媽祖廟的收益,開始在蘆洲區水湳一帶徵收租穀。當地居民因此將這片區域稱為「和尚厝」,而因和尚和河上的發音相近,所以又被稱為「和尚洲」。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今日較為人知的「鷺洲」是因為早期的河洲處處水澤長蘆,尤其在蘆花盛開的季節,吸引了眾多白鷺在其中棲息,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景致,因此得名「鷺洲」,蘆洲也曾經是淡水八景之一。在1947年的三重分治時,由於當時鷺洲地區長滿了蘆葦,同時也取自「蘆荻泛月」的詩意,因此才更名為今日所稱的「蘆洲」。

 

米市街洋樓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正和街和中正路一帶,是在清代曾存在的「米市街」,聚集了數家米行,作為蘆洲、五股和八里等地農民和商家進行米穀交易的重要場所。而今天「米市街」仍然保存在中山二路146巷。


米市街的中段,有一座「米市街舊厝」洋樓建築,由李洋溢於1940年代興建的。這座二層樓的洋房建築,充滿著氣派,擁有華麗的車寄和柱式建築風格,並配以優雅的拱形窗戶。外牆則使用了當時早期的墨綠色溝面磚和花磚、泥塑,增添了建築的藝術氛圍。李洋溢建成這座宅邸後,曾經租給省議員李秋遠,設立了秋遠醫院。後來,又由李洋溢改建成澡堂,最終被臺北楊家家族購得,至今仍有人在此居住。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洋樓的內部經過了一些修改,一樓原本設有澡堂櫃檯和洗浴間,如今完全改造成了一個氛圍優雅的客廳。二樓保留了當初的生活起居區域,樓梯仍然保留著木製的扶手和階梯,並且仍舊擁有早期的抓蓋式木門。

 

現在的二樓成為楊家的主臥室和客房,地板依然是原始的木地板,另外一個客房保留了日式榻榻米和和式門窗,充滿了典雅的氛圍。而三樓,則需要經過後方的樓梯進入,這是一個四方形的空間,外面還有一個陽台,陽台的欄杆則是用洗石子製成,屋頂則以日本瓦覆蓋,保留了日式歐風格調。

 

蘆洲八角樓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蘆洲八角樓隱身於東洲製藥公司內,是蘆洲很少數的歷史建築。興建者李為乃是當年天興銀樓的老闆,於1936年打造了這座八角樓,初衷是為了建一座別墅。這座洋樓在當時可謂蘆洲、三重一帶少見的兩層式洋樓。戰後被作為空軍將領的寓所。

 

1953年前後,陳炳坤等創辦的東洲製藥廠從臺北蘭州街搬遷至蘆洲,專事西藥製造,而八角樓也被選為公司的辦公大樓。陳家第三代的陳文彬認為八角樓需要得到更好的保存,於是向臺北縣政府提出了文資申請。2004年,這座樓正式被核定為歷史建築,目前則成為公司內部員工的使用場所。

 

八角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凹字形狀,以八個角為特色的兩層樓建築。和洋折衷的建築風格,主結構採用了TR磚造,一樓的立面則貼上了日本的白色瓷磚。二樓露台的外簷有滴水狀的裝飾,而一、二樓的木製門窗則呈現出優雅的格子樣式。屋頂內的木桁架則是由圓杉木製成,地板鋪上了八角形的地磚。儘管這座建築沒有過多的華麗裝飾,但其造型簡約而優美,呈現現代主義風格。

 

李得吉洋樓與宅邸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現在聽到李得吉這個名詞,其實代表著一個家族、一個商號以及一棟蘆洲獨特的宅邸。李氏族人於清代從福建同安橫渡大海,來到了臺灣ㄈ並在和尚洲扎下根基。家族的第四代傳人李賢,在日治時期經營農耕和碾米店,開創了自家的商號,名為「李得吉商號」。

 

經過辛勤耕耘,家業蒸蒸日上,因而興建一座傳統閩式家屋做為家宅。閩南式宅的公媽廳門口或是西洋樓的假牆上,都可以看到懸掛著「李得吉」商號的字樣,這個商號的聲望可見一斑而整座建築所使用的磚瓦還都是「TR」磚呢。

 

到了第五代的李統,為了擴大生意版圖,決定在祖厝的右側加蓋一座三層樓的磚造樓房,被稱為「西洋樓」。這座建築在當時可謂是蘆洲地區最高的建築物,也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西洋樓」的建造約始於1930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左側是典型的閩南式建築,而右側的西洋樓則是一座磚造的三層樓房,分為前、中、後三段,宛如階梯般,由前至後逐漸升高,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因應蘆洲地勢較低,防止米倉受到淹水的損害。

 

後壁厝林宅

 

【走讀台北】藏在曲折巷弄中的驚喜:盤點新北蘆洲4座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林氏祖厝,是一座傳統的閩南式三合院建築,經歷百年風雨的洗禮,仍然屹立不搖。「洲仔尾陳、後壁厝林」指的就是這棟祖厝。它以一進二護龍的形制為特色,右側後方還附加了一座半樓的繡樓,前庭廣場敞亮寬敞,整座大厝占地約三、四百坪,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一絕。

 

建築材料方面,林氏祖厝選用了石材、斗砌磚、以及上等福州杉木。這些杉木當年是由中國運來的,小船和舢舨從洲仔尾港、陡門頭運載而至,見證了過去蘆洲水湳,以洲仔尾溝和和尚港作為運輸的歷史。

 

祖厝自建成以來基本上沒有翻修過,一直保持著原有的面貌。林氏家族以公媽廳為中心,早期的佈局是左邊的護龍住大房,右邊住二房,依序三房,而繡樓則是女眷的休息處和倉儲之地。

 

清代中葉是林福壽主導興建此宅邸,林福壽生於1793年,推測此建築距今也有170年歷史了。儘管時光已經讓二側護龍廂房及繡樓受損或改建,僅剩正堂公媽廳仍保持完好,但屋頂也逐漸老朽,現今以鋼架和塑膠屋頂作支撐,繼續守護這片古老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