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棟建築都有她起承轉合的故事
新興市場位於林森北路與新生北路之間,在新興國中之南方,建於1973年,為有地下一層、地上五層的住商混合大樓,並規劃將地下室至二樓用作市場攤位,而三至五樓則為新興國中教職員宿舍。
新興市場歷史
這個地區在日本時期稱為「宮前町」,因通往臺灣神宮而得名,並擁有宮前公學校(中山國小)及新興國中,順帶一提,中山國小的大智樓、大仁樓建立於1934年左右,為臺北市的文化資產。1943年,空真子師傅郭得進及其師兄弟於迪化街成立了「行天堂」,供奉關聖帝君,有說法認為它是行天宮的前身。1949年,由於場地不佳,黃欉在林森北路與民權東路交叉口購得「慶善堂」及其隨附的土地公廟,這成為行天宮的新址。
然而,這片私人土地後來被劃為新興國中的用地。市政府以「以地易地」的方式,將原地主黃欉的土地換為當時市新生大排附近沼澤與溪流的公有地,並在1968年蓋起了現在的行天宮。五年後,新興市場便建成了。
新興市場的地下室至二樓主要用作魚肉蔬菜攤位和小食百貨類,攤商主要來自被拆遷的違建戶、大龍夜市和晴光市場的攤販。近年來市場逐漸衰退,而三至五樓住著一群80多歲的退休老教師、聯合醫院的退休醫生或醫護人員,當然還有其他公家單位之退休人士。因此在鼓勵這些老教師搬離以進行老舊屋舍更新的計畫下,是不講人情的,居民對此的情感、記憶與行動上困難上很難搬遷。最後的戶數從一千二百多戶減少至兩百多戶,北市府也在修繕老舊宿舍的同時,也滿足了這群長者的需求,包含住宅拉皮、裝設電梯等等,雖然有進行一些改建,但市場仍然保留著其雛形。
新興市場的轉型
2017年,由於市場搬遷以及宿舍荒廢的原因,45年後,這座建築陷入了荒廢的狀態。同年,趣旅館品牌與市府簽約,選定新興市場的地下1樓到地上2樓作為青年旅館,於2016年開始營運。這個空間也成為臺灣文創和藝術的創新平臺,促進多元文化交流。
在2017年,北市府對3至5樓的教師宿舍進行盤點,發現有近37間長年無人居住。為了充分利用這些閒置空間,北市府決定動用第二預備金進行整修,將室內進行全面修繕、浴室廚房升級、照明設備更新。這項公宅政策的目標是透過重新修繕閒置設施轉作公宅,提供租屋需求。
雖然建築屋齡50年,整修後可以延長其壽命10年以上,且公宅出租6年後預計可以回本。市場地理位置優越,距離中山國小捷運站僅200公尺,鄰近林森商圈,生活機能極佳。此公宅計畫將提供給青年族群,並期望打造青年與銀髮族共居的模範。整修完成後,新興市場2樓以下將成為青年旅館,樓上則為公宅,形成綜合性建築。
林森雜貨X尋酒趣
林森雜貨X尋酒趣隱身於新興市場中的其中一間攤位,起初成立於住在林森北路附近的主理人,由於臺北甚至臺灣對於林森北的印象至今都是燈紅酒綠居多,主理人致力翻轉此印象,帶著大家認識更真實更有趣的林森北。
我們從主理人的「林森北消息」專頁中,可以發覺各式各樣精采卻不為人知的地域故事,新興市場中的攤位如同一間小型雜貨店,其中有和尋酒趣搭配的酒類、新興市場與林森北路地介紹牌與老照片,各項藝文訊息,還有林森情報誌的地方小誌。
主理人以及團隊除了對於周邊的歷史調查,還有進行市場上住民的故事訪談,從中記錄了許多人的故事,還有老伯伯對於市場過去榮景的記憶,以及拼裝市場過去的樣貌,補足了這裡缺失的記憶,也讓我們對於林森北路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