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每天坐車、開車經過,可曾實際走進去探索過?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位在中正區忠孝西路上,有一座孤立的紅磚屋,他曾經是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舊倉庫,今日被冠上「臺北記憶倉庫」的新名稱。建築在1914年由三井物產興建,現更經過了2018年的翻修後,現為景澤進駐作為咖啡廳與文藝展覽的地方。

 

三井倉庫歷史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1900年代,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臺北總部和倉庫在大稻埕河岸。而到了1910年代,由於鐵路運輸之便才搬遷到了北門町,但是在3年後發生大火,將八戶木造建築付之一炬。於是在1914年,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才同意,興建磚瓦建材的二層倉庫。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現在的這座紅磚倉庫,擁有四柱三間連續拱間,屋頂採用寄棟式,還有山牆點綴在正背立面。一樓的外觀可是由三道拱圈構成,而二樓則是有三座垂直長條窗。這座倉庫建好後,當時就被廣通運輸社所收併,而且還經過了1935年的整修,成為了日東商船組的新據點。而戰後則由臺灣省物資局接管,一直到2002年才轉交給了臺灣鐵路管理局。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三井倉庫的修復

 

2015年,西區門戶計畫啟動,市府挪用預算並委託新工處找建築師,目的是為了策劃三井舊倉庫的拆遷與重建。當時,文資團體紛紛發起原地保留的運動,因為他們深知三井倉庫原位對臺北城的現代轉型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價值,是清代城牆轉變為三線路的歷史脈絡的一部分。然而隨之引起的爭議與意見分歧,讓文資審議不得不改日再行討論,最後在各種聲浪中拆遷51公尺進行重組,並於2018年舉行上梁儀式。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當時負責重建三井舊倉庫的建築師符宏仁,回憶起當初舊倉庫裡一片雜草叢生,所有的木頭梁柱和梯子都已經倒塌,甚至街友、流浪動物與垃圾都在此基地中。為清理這片混亂花了近四個月的時間。雖然只有約5%的舊屋瓦能夠被保留,木頭的保留率在25%到30%之間,但大多數磚頭仍舊堪用。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重組過程中,儘管將建材進行了編號,拆卸並重新組裝回原有的建築,不過可惜的是,原本印有三井株式會社商標的半圓形山花在拆卸後組裝時遭遇了裝不回去的問題,最後是運用新的山花和三井株式會社商標,以仿舊方式重新打造。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新的建築中,騎樓梁柱旁還設有玻璃地板,使人可以透過地板看到下方的樑構和隔震墊。隔震系統的設置考慮到未來可能要遷回原址以及為了避免受到車輛行駛的振動和地震的影響而進行增設。廣場鋪面使用了低彩度、減法設計的透水混凝土,使雨水能夠回滲入土中,地崁燈的設計運用不同色溫的變化呈現,營造出多層次的感覺。整體而言,這樣的設計也為這座歷史建築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讀臺北】前往「臺北記憶倉庫」找尋西區記憶:北門旁的紅磚屋,見證都市發展的三井倉庫

 

Info.

臺北記憶倉庫 (三井倉庫)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265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11:00-19:00 (週一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