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郭子儀紀念堂採用台灣傳統的「一正兩廂」平面佈局

【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


現作為郭子儀紀念堂的郭氏古宅,建於1917年,這座宅邸是當時內湖庄保正郭華溪的宏偉建築之一,當地人稱它為紅樓厝。但隨著時光流逝,郭華溪後來遷居桃園,將宅權轉交給了他的堂弟郭華讓,也就是現今的所有權人,包括郭詩咏和郭明晉等親戚。


之後歷屆理事長的共識,郭氏宗親總會決定應當建造郭子儀公祠,以紀念這位平定安史之亂先人,此舉也得到了郭明晉和郭詩咏等的支持。因此郭家無條件提供台北市以市定古蹟「郭氏古宅」身分修建郭子儀紀念堂。
 

【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

 

建築特色

建築外觀是一座磚造的二層洋樓,它採用台灣傳統的「一正兩廂」平面佈局,並在立面上結合了西方山牆的元素,並裝飾以西式、漢式和合式的花草圖案。此外,它還採用了洗石子、泥塑和進口的彩色瓷磚,這些不同文化的元素和建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

 

前院設有一座水池花園,周圍環繞著三面樹林。這個設計體現了傳統民間所謂的「前水後山」的理念,並展現了台灣日本時代受到西方建築技術和風格影響的特點,以及當地仕紳的家庭品味和生活理念。郭氏古宅位於山腰上,坐北朝南,周圍環繞著三面樹林,環境非常優美。

 

這座古宅的平面佈局呈現出丁字形,完全採用磚木結構,外牆使用當時流行的紅磚石材,並搭配洗石子和從日本進口的彩色瓷磚進行裝飾。室內樓板則使用木材建造,並設有凸出的弧形陽台,山頭的造型充滿仿西洋式的風格裝飾,充滿了捲草曲線之美,山頭上的題字為「汾陽」,代表郭子儀的得姓與受封之地。

 

【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


郭子儀紀念堂的一樓正廳是一座金光閃閃的汾陽王金尊,在內部空間裡,可以看到汾陽王的事蹟,包括他的「後出師表」,以及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繪製的「免冑圖」。三樓則被打造成了汾陽堂和圖書室,展示郭氏家族的源流、家譜、族譜、宗譜以及郭氏歷史文物等。這一舉措不僅實現了古蹟的再利用,還展現了對郭家傳承的重視。

 

【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


這個古蹟的修復和建築設計由建築師林錦鴻負責監督,而古蹟的修復工程由古蹟匠師郭清波主持執行。室內空間的再利用展示則由建築師陳順惠策劃和設計。整個修建工程始於2010年,完工於2012年並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座古宅代表著內湖地區僅少數的古蹟建築,值得一窺其景。

 

【走讀臺北】文德捷運站旁卻隱於山中的內湖紅樓:前往西洋風格的郭子儀紀念堂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