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南機場公寓當年可是台灣最先進的現代住宅!

許多人都知道南機場夜市的美食有多好吃,但一旁的南機場公寓,可知道其曾有台灣最先進現代住宅的歷史嗎?南機場早在清代即稱為「加蚋仔」,到了日本時代分成東園和西園兩個町名。1927年被當時總督府徵收作為練兵場使用,在二次大戰期間,更成為臺北南邊的備用機場,因此得名南機場,並沿用至今。隨著國民政府抵台,南機場被軍方接管,附近也興建了大量的眷村,也逐漸成為特有的聚落。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翻開南機場的地理環境,當時地勢較低的南機場每逢颱風期間容易淹水,在1950至1960年間,不僅有眷村聚落,也有中南部的城鄉移民,再加上1959年的八七水災後,更多了許多因水災而移居的彰化、雲林、嘉義人口,讓南機場這裡,在1962年的人口數飆升到了7,800多戶,也成為當時全台最大的違建聚落。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從違建到最先進住宅的整宅開端

翻開台北市整建住宅的規劃史,1962-1976年間,為了因應公共建設、改善環境衛生和市容瞻觀等需求,以及安置用地上現有的違章建築和部分合法建物的拆遷戶,台北市從萬華、大同、中正等地規劃了23處整宅興建計畫,而南機場地區,也為了解決違章建築問題,於1963年制定了為期三年的清除計劃,並透過國民住宅興建計劃,以「先建後拆」的方式,引進歐美的「現代主義建築」理念工法,在南機場興建了大規模的連棟式住宅公寓,也成為當年台灣的第一批連棟式公寓,初建成時被譽為台灣最先進的現代住宅。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南機場整宅後的現代住宅內部構造

整宅後的南機場公寓,樓層介於二至五樓不等,當時公寓內擁有獨特的旋轉樓梯、天井和走廊設計,具有通風、採光佳、進出逃生容易等多項優點。每戶配備現代化設備,如浴室和沖水馬桶,同時設有汙水處理廠、集中式垃圾箱、沖水馬桶,兼顧方便與衛生,曾一度成為政府向外賓和華僑展示的模範社區。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室內空間則分為四種,包含:甲種12坪、乙種10坪、丙種8坪、丁種6坪。根據當初的制度,住戶只需負擔建物興建成本,十年分期付款後即可取得產權,而土地由市府提供租金。當時土地價格較低,使得住戶的負擔相對輕微,可視為台灣第一代的公共住宅政策與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與地方居民共同合作,首次實現了由軍方、省、市政府與地方居民協同參與的平民住宅建設。這使得公寓逐漸擺脫了傳統社會家宅觀念的侷限,為國民所接受。如今座落在南機場公寓的台北市住都中心的駐地工作站,仍保留當年原有的外觀、旋轉樓梯和內部格局。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南機場的未來

南機場公寓生動呈現臺北都市集合住宅的演變,同時也記載了城鄉遷移的軌跡,這裡擁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因此吸引了眾多劇組的注意。這裡獨有的氛圍總能在影片中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台北城市風貌。例如,盧貝松導演的《露西》將南機場作為女主角藏身之處的拍攝場景之一,而陳玉勳導演的《海馬洗頭》則在夜晚的迴旋樓梯和住宅內部取景。下次造訪南機場夜市時,別忘了多留意周遭的生活細節,感受這座城市呼吸的變化。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南機場整宅目前擁有2107戶佳戶。經過數十年的歲月流轉,居住品質和安全性逐漸惡化,同時由於產權繁複、弱勢集中以及租賃戶眾多,使得都市更新的推動充滿困難。2015年,都更中心配合市府政策成立了駐地工作站,透過眾多佳戶說明會的舉辦,由陪伴住戶逐漸轉為推動整合,經歷了相互懷疑到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在2021年底,單元三(南機場整宅一期2、3棟)成功轉為公辦都更2.0,並由市府指定都更中心擔任實施者,正式進入都更程序。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大水溝二手屋

在2015年,忠恕社區(二期)的二手屋「大水溝」應運而生。店長希望店鋪能夠更貼近弱勢群體,因此選擇在這裡開設。店名「大水溝」源自於附近的西藏路曾是農業用灌溉水圳(赤池),被當地人稱為「大水溝」或「黑龍江」,店名的選擇帶有對當地歷史的回憶。大水溝的經營理念是成為中介角色,提供一個流動與彈性的自由空間,讓流入的人事物在這裡找到短暫的歇息與再出發的力量。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大水溝的商品主要來自三個渠道:民眾捐贈、與警廣合作的遺失物招領,以及企業的捐贈。這些商品透過店內的檢查、清潔、測試、維修等程序,重新經營成為可再利用的商品。店內陳列的物品五花八門,從服飾、杯盤、音響、鬧鐘等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大水溝也積極參與都更活動,前往各地挖寶,開展了一系列的再生計畫。

 

【走讀臺北】探索台灣第一公寓南機場整宅的故事:大水溝二手屋帶領的墟中復甦

 

此外,大水溝二手屋與「一碼」合作,每月開辦物件再生課程,教導參與者如何將閒置物品進行改造。這些舉措不僅為二手物品注入新生命,也呼應了都市生活中推力與拉力、自由與再生的主題。某種程度上,這也表達了另一種的理念,推動都市更新的老南機場整宅可以和大水溝二手屋以再生、再創的方式,回歸到大眾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