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好喜歡這裡的氛圍!

座落在台北市中正區的撫臺街洋樓,是一座建於1910年的洋樓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價值而備受矚目。由於此棟建築一樓採用石砌結構,而二樓則以木材建成,外牆則以洗石子裝飾,因此被當地居民暱稱為「石頭厝」。歷經多年的洗禮後,於1997年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撫臺街的歷史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這座洋樓位於原本是清代巡撫衙門的所在地,「撫臺」指的是巡撫的職位。清代並沒有「撫臺街」這個名稱,而直到日本時期,原本的巡撫衙門被拆除。1900年,日本政府在城市改正計畫中規劃了「撫臺街」街區,它的範圍包括今天的北門南側、博愛路以西、武昌街以北、中華路以東。清代臺北城的內部以官府和廟宇為主,這個地區大多尚未開發。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然而,在日本時期,儘管城牆被拆除,但原來的城區仍然是政治和經濟中心,許多日本官員和社會名流紛紛遷居到這裡。1922年,日本政府進行「町名改正」,並將「撫臺街」區域更名為「大和町」,稍微調整了具體範圍,包括了今日中山堂北半部。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1946年,然後中間的道路才改為「延平南路」,並一直沿用至今。

 

撫臺街洋樓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這座洋樓位於1909年新的街區改正計畫中,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延平南路就是當時的一部分,而這座石頭厝是最早一批在這一區建造的建築。在日治初期,臺灣引進了許多大型建築公司來進行土木工程。土木建築承包商,如高石忠慥,於1900年在石頭厝北側成立了「高石組」,這是日本大倉組來臺之後的土木事業。

 

這個公司承接了許多台灣的重大建設項目,其中一些現在已經成為台灣的文化資產,如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廳舍等等。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在1896年,高石忠慥跟隨大倉組來臺,並將在日本參與的洋式建築、水力發電設施、軍港建設等建設經驗帶到臺灣,對他日後承接政府重大工程有著相當的影響。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高石忠慥承接的公共工程,包括北城牆的拆除、道路與上下水道的鋪設、衛生環境的改造、民宅的改建、官廳的建設等等。來到台灣的日本人有不同的目的,有些人認為協助政府開發和規劃新領土是國民的義務,而其他人則是懷著一掃千金的冒險精神來台灣的。

 

石頭厝沿革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1928年,佐土原吉雄,原為專賣局會計課的職員,成立了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這家公司專門販售中國和日本進口的各種商品,包括酒、煙草、酒品製造機械、度量衡器(秤)等等。

 

【走讀台北】與北門相望的絢麗石頭厝:一探撫臺街洋樓內的城中建設史


戰後,佐土原商會將自家產業轉售給台灣當地的企業,1946年,建築被租給了《人民導報》報社使用,成為他們的辦公室。1948年,這座建築的業主將其租給了劉文輝,一位從事高單價電器維修的師傅,而他也提供住所給許多戰後來到台灣的人。

 

原本這座建築內部没有隔間,一樓用作店舖,而二樓則是劉師傅的住所。然而,1950年,中華路上的一座木造建築發生火災,波及了洋樓後方的兩層建物,此後國防部便接管了這座建築,將其用作軍法處宿舍。

 

Info.

撫台街洋樓 地理位置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營業時間:週一~週六 10: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