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10年的高雄人,
喜歡美妝、甜點、旅遊,以及一切能讓生活變得更美麗的事物,
但最喜歡的,還是那隻抱了20年的泰迪熊。
narachou@walkermedia.tw

人不在日本,也能透過日本茶文化來體現屬於日式的那股悠然美學。

茶道文化可以說是日本最重要的待客方式之一,從選擇日本茶葉、沏茶的手法,以及熱茶和甜點的搭配等等,都隱藏著許多日本的美學精神和小細節,令喜愛品茗的人著迷不已。近日,日本茶花千鳥創辦人何杏文Sayuri在活動中分享了許多日本茶相關的知識,以及日本人泡茶時的各種小眉角。雖然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短期內可能沒辦法真正地到日本旅行,但只要透過老師所分享的這些有趣的小技巧和簡單的知識,就能夠更了解日本茶的文化,即使人不在日本,也能用五感來品味日本茶文化所帶來那股悠然自在的氛圍,為平凡的生活帶來一絲禪意。

 

一片黑色網子,造就茶湯的色澤和美味

 

 

Sayuri老師分享,日本茶有高達95%都是屬於未經發酵的綠茶,這些不同品種的綠茶又依照栽種過程是否予以「遮光處理」,以及所謂的遮光處理,指的就是在培育茶葉的過程中是否有罩上黑色網子或是稻草來減少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促使茶葉的葉綠素大量分泌,達到提升茶葉香味和色澤的效果。

 

經過遮光處理的栽種方式稱為「覆下栽培」,由於此種栽培方式較為繁複,因此大多用於培育較為高級的玉露、抹茶、莖茶等茶種;而沒有經過遮光處理的栽種方式稱為「露天栽培」,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茶種如煎茶、番茶、焙茶和玄米茶等茶種皆屬於露天栽培的茶種。

 

不同製造工法,讓日本茶與台灣茶擁有截然不同的風味

 

 

認識了日本茶的栽種過程之後,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日本茶跟台灣茶到底有什麼不同呢?Sayuri老師表示,台灣茶和日本茶最大的差別,在於製造過程的不同,相較於台灣茶大多是「炒菁」的方式作為茶葉的第一道處理程序,90%以上的日本茶皆採用「蒸菁」的方式來破壞綠茶茶葉裡的酵素,用溫度高、時點短的方式將茶葉蒸熟,藉此保留較多葉綠素、氨基酸等物質,茶葉的味道比較能保持在剛採收時的甘甜爽口,也能完整保留茶葉的顏色和香氣,因此在品味日本茶的時候,往往都能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香味撲鼻而來。

 

日本煎茶跟日本焙茶,其實原本都是同一種茶?

 

 

而說到日本茶中最具代表性的茶種,除了抹茶和玉露之外,最常在市面上品嚐到的就是日本煎茶和焙茶了,但你知道我們經常喝的煎茶和焙茶,其實原本都是同一種茶,只是因為採收時機和加工方式的不同,讓它們各自化身成擁有特殊香氣的日本茶嗎?

 

茶樹在冬天18°C以下通常會呈現休眠狀態,而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使得春茶芽葉肥壯,維生素含量較高,所以春天摘採的茶葉味道通常會比較鮮甜,帶有清爽回甘的口感,這樣的茶葉非常適合用來製作成煎茶。大部分的煎茶都是使用採自茶樹頂端的嫩芽,經過蒸菁後再揉製並烘乾而成,而也因為製作過程中沒有太多加工手法,能夠完整呈現茶葉的風味,用春天採收的第一批茶葉來製作再適合不過了。

 

而夏天跟秋天採收的茶葉,香氣和味道比春天採收的第一批茶葉稍微遜色,若是製作成煎茶,香氣和鮮甜度可能就沒有那麼足夠。但日本人深信,所有的東西都不會是垃圾,他們發現,只要將夏天和秋天採收的茶葉進行高溫翻炒或是混入其他穀物等加工方式,就能讓茶葉的香氣和口感有所提升,將夏天和秋天的茶化腐朽為神奇,因此,我們常喝到的玄米茶跟焙茶就是屬於用這種方式加工的茶。是不是很有趣呢?

 

不同茶種,適合搭配的甜點也各不相同

 

 

日本人喝茶的時候,大多會配上一塊精緻的日式小點心,不僅有墊胃的效果,也能透過完美的甜點搭配提升品茗的體驗,讓喝茶的過程變得更加療癒放鬆。Sayuri老師提到,煎茶和焙茶、玄米茶的香氣和風味不大相同,風味較為纖細清爽的煎茶,因此比較適合搭配同樣是抹茶基底口味的小蛋糕或是和菓子,讓兩種不同綠茶的香氣在喉頭交織成美妙的樂章;而風味濃厚奔放的玄米茶和焙茶,則比較適合搭配原味的蜂蜜蛋糕,用純粹的蛋香平衡味道較重的茶香氣,在口中形成完美平衡。

 

 

而活動的最後,Sayuri老師也現場示範該如何用日本人的方式泡出一壺日本好茶。首先,先將180c.c.沸騰過的水分別注入3個茶碗中,待其冷卻至約70~80度,並在橫柄茶壺內放入2大匙茶葉,接著,將茶碗中降溫的水注入橫柄茶壺中,蓋上茶蓋等候45秒~1分鐘左右。為了使茶的濃度相同,需要將茶水依序倒入茶杯裡,使用3個茶杯時,首先按照1-2-3的順序倒入後,第二次反過來以3-2-1的順序倒入,這樣充滿小細節的動作,就能讓每一杯日本茶喝起來濃淡適中,也能將溫度維持在最剛好的狀態,更能夠品味到日本茶的甘甜清爽。

 

「只要有茶葉,到世界各地都能喝茶。」Sayuri這麼說。今晚,就用Sayuri老師分享的方式為自己沏一壺充滿日本風味的茶,讓你的五感帶你神遊到日本,感受那股令人好想念的悠閒氛圍吧!

圖片來源:TaipeiWalker編輯拍攝、Unsplash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