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現居東京。喜歡大都會的新潮繁華,也愛地方小鎮的人文風情。寫遊記、寫散文、寫小說也寫少兒讀物。近作為長篇小說《不在一起不行嗎》、散文《東京直送》和旅記《日本小鎮時光》,並曾以《麒麟湯》一書獲得金鼎獎。 官方IG:https://www.instagram.com/weizhong925/

哥吃的不只有美味,更重要的是回憶

剛來東京的前幾年,城市裡有許多喜歡的店家,是我在搬來以前就存在的。那些店家存在的東京風景,是我最初認識的東京模樣。我因為這些店或是景點而對東京加分,也在轉換成居民身份以後,對於能想去就去這些地方,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而感到喜悅。
 

隨著住在這裡愈來愈久,我在東京所扮演的角色開始轉變了。以身在東京的資歷來說,我漸漸從一個晚輩變成了前輩。在我還未搬來東京以前就存在的店家,它們對我來說就像是東京的前輩,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它們開始逐漸從這城市退場;而有愈來愈多的新店家,是在我搬到東京以後才出現的,它們則成為了我的晚輩。於是,我從一個參與者,變成了一個見證者。本來是參與一間店的存在,後來更常的是見證一間店或景點的誕生,並且走向結束。




因為如此,我對於東京的許多地方,有了更多層次的記憶與複雜的情緒。看一個地方,已經很難只是看到現在眼前的樣子。
 

「啊,以前這裡開的那間店,比現在的好多了呀!」或「這棟購物中心還沒蓋以前,有幾間可愛的老食堂,可惜現在都沒了。」當然也會有像是「過去這裡是個破舊的公園,『都更』以後現在這樣美多了!」之類的正面感觸。
 

走到某一個景點,我不免就會看穿那個地方的前世今生,簡直像是個能透視輪迴的人。
 

會突然開始在想這件事,是因為有樂町的「東京交通會館」的一間店。開在這裡一樓的大阪物產店「大阪百貨店(浪花のええもんうまいもん 大阪百貨店)」前陣子結束了營業,讓我忽然再度意識到,自己真的住在東京好久了,久到又見證了一間喜歡的店誕生和消滅。




大阪百貨店開幕於二〇一一年七月,是東京都內第一間常設的大阪物產店。那一年三月發生了「3.11東日本大震災」,災後興起了一波愛鄉愛土的新浪潮,日本人重新關注國內地方產業,而大阪百貨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誕生的。
 

一走進店裡,難得的能聽見大阪廣播電台的即時播送(一般來說日本各地方的電台無法跨區收聽),視線所及都是從大阪來的土產、零食和飲品,有很多東西是離開這間店,就在東京買不到的。當然最受人喜歡的,就是店裡賣的熱食區了。熱肉包、現烤大阪燒和豚平燒,是大阪百貨店的明星商品。
 

以前逛有樂町時,我的動線大約是這樣子的:從車站出來以後,先會去當時還在站前斜對面的無印良品旗艦店,逛完以後就會到對面的東京交通會館。「大阪百貨店」離無印良品很近,在交通會館建築的轉角,遠遠的就能看見「立食」(站著吃)現烤章魚燒的客人們聚在小小的店面。小鳥胃的我,章魚燒很適合當一頓午餐,又或者當作另類下午茶也不錯。有時候是逛完無印時去吃,有時候動線會變成先去逛Bic Camera家電賣場,逛累了以後再來吃。
 

特別喜歡冬天到這間店。冬日天寒,眾人緊湊著,每個人手上都插著一支支冒著熱氣的章魚燒,是一幅很溫暖的畫面。記得店裡總備有冰水,吃完熱騰騰的章魚燒,配一杯冰水,彷彿連那杯水都變得好喝無比。這時候忽然就覺得,冬天的日本餐廳裡仍堅持上冰水,似乎也有一番道理了。
 

我的家人每次來東京時,都不會錯過來吃這間章魚燒店,尤其是我的母親。大阪百貨店裡的物產她沒有興趣,可是吃章魚燒是「定番」行程。第一次來的那一年,帶了當時大概才五歲的外甥女,一吃成主顧,我媽和外甥女自此愛上。
 

知道「大阪百貨店」歇業時,我媽驚呼,遺憾以後再也吃不到了。在台北聽聞這個消息的她,過了幾天帶著外甥女,特地跑去台北有賣章魚燒的店,一邊吃一邊感嘆,遙想著「大阪百貨店」說:「雖然台北的也不錯吃,但是有樂町的那間店更美味!」
 

其實,說真的,好吃的章魚燒在日本隨處都有,有樂町「大阪百貨店」賣的雖然好吃,但也沒有特別厲害。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沒有說破。因為我明白,那間店飄散的章魚燒香的美味無論對她們或是對我而言都是無可替代的。在時光的流逝中,有樂町交通會館有過的章魚燒香,是旅途上濃郁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