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組藝術作品,點亮了「馬祖國際藝術島」
距離台灣114海浬外的馬祖,那曾是國防要塞以及全島戒嚴的軍事最前線,而今因為一場藝術行動,將馬祖從戰地轉身,透過藝術,把過往的封閉迎向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馬祖國際藝術島空間展覽《戰地轉身・轉譯再生》/南竿梅石軍官特約茶室,圖片來源:成大設計中心
馬祖不同時期的樣貌,經過歲月的堆疊,讓她如同一罈美酒,醞釀出更醇香的島嶼文化。從島上獨特的閩東式建築、聚落文化、語言信仰、風土飲食,到威權軍管時期的生活作息變化,慢慢地匯集成這座島上的獨特,在這座風與土交會的群島上,藝術伴隨著風,又會為這座島嶼帶來什麼變化呢?
▲北竿街景,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林科呈攝影
▲北竿街景,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林科呈攝影
▲西莒15據點,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林科呈攝影
41組創作團隊,點亮馬祖
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台灣首個以10年為願景的藝術行動,更透過8個策展計畫,將來自四面八方的跨領域藝術團隊與在地共創出融合馬祖文化的藝術場域。
▲地下工事計畫作品,邱承宏〈採光〉 / 北竿后澳老宅,圖片來源:山冶計畫
▲地下工事計畫作品,陳飛豪〈水流之神〉/ 南竿七七據點,圖片來源:山冶計畫
過往躲避砲擊的坑道,變成了藝術家的地底藝術宮殿;因應補給船的調配而衍生的餐食習慣,成為藝術家邀請大夥登島的美食誘因,也透過在南竿及東莒帶來結合島嶼故事的限量美味料理,成為藝術島最搶手的餐食。連過往討海人日日為伍的風沙,都成為藝術的素材之一。
▲藝術計畫《迴島嶼吧》島嶼味蕾實驗室〈島人廚房〉/吳謝私廚《餐桌上的島》
▲島嶼味蕾實驗室_依嬤的店《冬補》
「讓馬祖擁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史前文化、海洋文化、戰地文化、飲食文化,過往馬祖人因時代衍生出的韌性是為了生活,而今,加上特殊的天然美景以及「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巧思,成為「既傳承又創新、既在地又國際」的獨特視野,更讓馬祖躍升成為一座蘊藏各種文化的藝術場域,重新定義馬祖的存在。
四鄉五島必看藝術作品
1. 《風塔:乘風而行的藝術共創旅程》,地點:東引
風,是馬祖的特色。土,是馬祖扎根的源頭。這座名為《風塔:乘風而行的藝術共創旅程》的藝術作品,是集結馬祖7所小學的學生的共同創作。
學生們從馬祖各地採集的植物和土壤,在白色布料上染上屬於這些植物與土壤的顏色,象徵馬祖先民承傳移居與在地扎根的歷史。
2. 《傾聽島嶼的聲音》,地點:南竿53據點
▲《傾聽島嶼的聲音》共感地景創作〈折射島〉
位處南竿最南端近海處的53軍事據點,是過往戰備時期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坑道內的每道鑿痕都是一個故事。於是,策展人陳宣誠、協同策展人廖億美策劃的《傾聽島嶼的聲音》,帶來9件現地創作作品,利用空間場域結合作品的形式,展出多部滾動地方循環的藝術行動,透過創作的內容,重新連結島嶼與人文。
▲《傾聽島嶼的聲音》鄒享想作品〈枕待〉
如共感地景團隊的《折射島》作品,位於海角如鋼琴造型的據點建築上,隨著日光變化,折射出周遭的不同風景;設計在化為廢墟據點裡鄒享想作品《枕待》,則是源於馬祖著名地標「枕戈待旦」,捨去名詞「待旦」,將剩餘的動詞表現物品在時光中漸漸遺忘著且未明地持續著的姿態,在這個空間,彷彿時間不曾流逝過。
▲《傾聽島嶼的聲音》空間展覽,共感地景創作 地圖集
另外在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裡,更有許多共感地景創作的地圖集與照片,將藝術家們採集而來的作品於此展出。而更多的作品,隨著「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開島,在馬祖四鄉五島中,將有8個計畫、39件作品、3個空間策展、41位藝術團隊與在地共同創作,過往總是被風吹的馬祖,正興起名為藝術的風,吹向眾人。
馬祖國際藝術島 島嶼釀
FB | IG | 官網
展期:2022/2/12-4/10
交通方式參考
更多作品點此進官網查看
各計畫作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