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過度努力後,周慕姿又對情緒勒索有哪些見解呢?
「你是白癡嗎?」這種羞辱性語言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或多或少都聽過。誠如周慕姿在新書《羞辱創傷》的序中所寫下的:「這類羞辱創傷所造成的自我懷疑與痛苦,很多時候對我們的影響極為深遠。」因為被羞辱,因為被看不起,因為有太多的情緒灌注,那些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像是一道又一道的勒痕,在華人社會中造成不少「心理陰影」。
在那個老師還能隨意體罰而不覺得有錯的年代,總會因為大人的錯誤,造成小孩心中一些扭曲畸形的思想,像是認為不打不成器、小孩越打越乖。但,這是真的嗎?「我們都以為做錯事被傷害、被羞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是老師在花力氣『教我們』。如果跟父母說,父母可能不會站在我們這一邊,還會責怪是我們沒做好、而且『不懂得老師的用心』。」周慕姿道。
說穿了,這些都只是大人們為自己的錯誤找的掩飾罷了,正如周慕姿想要用這本書表達:羞辱創傷勢世代累積的約定俗成,讓整個社會大眾一起忽略他人的感受,為了避免在一次的被誤解、被指責,於是人們選擇閉上嘴不再表示意見,卻沒有發現這些曾經遭遇過的創傷,就像滅不熄的零星火苗,成為自己否定自己、懷疑自己的陰影。
請你試著站在自己這一邊,對自己說: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這句話,我們都要記得。
──周慕姿
勇敢坦露過去被羞辱的經驗
在《羞辱創傷》的其中一個章節裡,周慕姿提到若想要快點從過去羞辱傷痛中好起來,一定要正視過去遭遇過覺得受傷,甚至引發羞恥感、罪惡感的經驗與記憶,不論是用寫的或用說的都行,一定要說出來。為什麼呢?書中她寫道羞辱記憶是被他人扭曲過的,因為「我們以他人的觀點為觀點,以他人的感受為感受,而重塑了這個記憶本身。這個記憶本身的『訴說權』,它是什麼樣子的,而我們遭受了什麼,是怎樣的感受與情緒,就這樣,都箝制在他人的手上。」因此這個記憶需要透過描述,重塑當時感受,「也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經驗本身,對我們產生了什麼影響,造成我們會成為現在的自己。」如果把這個記憶變成秘密,會讓羞恥感繼續流在我們身上,使得我們承擔這些,變成我們性格中的一部分。
「把這些羞恥感還給對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周慕姿
面對羞辱創傷的療癒六階段
在寫下過往羞辱後,完成了療癒創傷的第一階段,接著是自我接納、替過去的自己哀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緩緩撕下那些過往貼在身上的內在負面標籤,逐漸的,從「我是不被愛的、我是不夠好的、都是我的錯……」的禁錮與牢籠中解鎖、離開。隨後透過練習調節情緒,開始學會與唱衰魔人對話,與人互動,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強化自己。
心受傷了,我們渴求陪伴與溫柔以對,
但當孩子犯錯,我們卻對他說:「你做錯了,你表現得很糟、很差勁。
為了你好,我要懲罰、羞辱你。」
長大了的孩子,心遺失;若心仍在,也荒蕪一片。
──周慕姿
接納自己,獲得自由
周慕姿心理師不算是個想像中的典型心理師,她是心理諮商、心理師,同時卻也是個金屬樂團的主唱。在寫下這本書的時候,也會想起自己小時候被羞辱、被狠罵的過往。正因為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因此在從事諮商工作的時候是希望以協助的角度讓被諮商者看見因為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讓自己被困住,以及「為何被困住」。
不論是2017年的《情緒勒索》,還是後來出的《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這幾本書,都能看出「情緒」、「自我掙扎」是可被選擇的,於是她相信擁有選擇的自由之後,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那真的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任何事,值得被這樣對待。──周慕姿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作者:周慕姿 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