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時不妨到這裡走走,感受老台北人記憶中的美好年華
南門工場之起源
1897年臺灣總督府對臺進行鴉片專賣,公布《臺灣樟腦局官制》,不但為有效管理吸鴉片人口,也是看準了鴉片帶來的龐大利益,其中有太多日本政府的政治手段。時隔兩年,樟腦、食鹽、菸草、酒等皆納入專賣事業。由於當時臺灣並無現代化的樟腦加工設備,因此總督府選定南門地區作為製造工廠基地,其中設備有事務室、實驗室、倉庫、收納場等,並於1900年完工啟用。
一開始只是個「試製所」,1901年才稱為「專賣局南門工場」,1906年增加鴉片加工廠,1931年南門工場才改稱「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是日治時期臺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且規模為二戰前東亞最大的樟腦與鴉片加工廠,原占地面積擴及今羅斯福、南海、愛國西路。
南門工場之沒落
戰後期改制為臺灣省樟腦廠,隨著石化工業合成塑膠逐漸取代由樟腦製成的賽璐珞,1967年省政府決定將樟腦開放民營,因此公賣所用的集中生產工廠即停工廢場,經過多次拆除與土地瓜分,興建了財政部財政大樓、中央銀行總部、勞工保險局總部(仰德大樓),僅有幾座歷史建築現存,土地面積不到當時的八分之一。
1998年南門工場園區及位於對街的菸酒公賣局一起被指定為國定古蹟,2006年由財政部移轉給國立臺灣博物館進行維護管理與營運,2013年修復完畢開放,現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物品倉庫(小白宮)1902
由總督府建築技師野村一郎設計,是南門園區中最古老的建築物,也是臺灣僅有與鴉片產業相關的建築。面寬22.2公尺,進深約9.45公尺,磚石承重牆構造,是當時台北城拆除後的唭哩岸岩所築,為少見的明治時期石造建築。1950年代到2000年代曾經被行政院、財政部等單位作為辦公室使用,目前為展演廳。
樟腦倉庫(紅樓)1912
是儲放樟腦和鴉片成品的倉庫房,室內寬廣無小隔間。由土生瑾作技師設計,外觀仿造英國安女王式樣,磚承重牆混和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外部有半戶外空間「上家」,及棚架區,也被稱作為「荷造廠」(捆貨及包裝的空間)。
一樓為南門工場歷史及樟腦產業的常設展廳,二樓為臺灣產業史的特展廳,荷造廠作為休憩與飲食空間。
四百石貯水槽
1929年落成,因應南門工場曾遭遇兩次祝融而增設的消防池,池水來自樟腦與壓片工廠製作時的冷卻廢水,平時也有澆花、灌溉與賞景功能。其槽壁為紅磚,槽底為鋼筋混凝土,深度約有120公分,容量為72立方公尺。在修復時,池底鋪設鵝卵石而使水深降為50公分,以維持遊客安全,並在中間加設消防栓造型之噴水頭,以紀念曾經作為消防設施的歷史。
久須乃木社
這座神社是時任專賣局長田端幸三郎所倡建,位於南門工場內,作為守護樟腦產業祈福所用。該主社並非位於臺北,而是在今日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的樟樹神木下方,兩座皆於1933年落成,主祀久須乃木大神。由於該神社站後很快就被拆除,常設展中擺設了一座小模型,讓大家感受當時神社樣貌。
以舊照片判斷,應位於水池東側、小白宮北側的坐南朝北方位,《臺灣之山林》記載這座神社應有4尺見方、高6尺,主體結構的本殿為木造,下方基礎才是混凝土。
遺構的延續
雖然今日的南門工場只剩下兩座大型建物,但能有許多設計是過去工場遺構的延續哦!園區內廣場石板步道的西側有留存1914年落成的實驗室遺構,從考古上可見其入口地坪與角樓磚造連續基礎。
後方的樟樹森林景觀廁所設計是延續原本在此位置的「樟腦寮」棚架型態所架構。廣場石板和花台也是沿用園區內的唭哩岸岩,紅磚廣場也設計原本臺車的軌道,增添趣味也讓猶可彷彿置身在1920年代的南門工場中,不但綠意幽靜也充滿歷史氛圍。
南門工場煎熬時代
紅樓中的常設展全票只需要20元即可入內,介紹臺灣在過去被殖民期間的樟腦製作過程,展示了不同樟樹可提煉的成品、不同的香味、樟腦與軍需工業的製造還有大型蒸餾塔,不但了解製樟腦過程,也可沉浸感受過去臺人與原住民受迫於南門工場的歷史變遷。
專賣局
1901年在專賣政策制定後便有了專賣機關,而今天在南昌路與愛國西路圓環旁的專賣局建築,是在1915年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神戶組承包興建落成的,建築師森山師承辰野金吾,所以我們在專賣局的外觀上可以看到辰野式的影子,紅白相間的牆壁、與總督府相似的中央尖塔等等,而立面裝飾為仿西方古典的洋式風格。
戰後其繼續作為專賣事業機關使用,包含公賣局與臺灣菸酒公司,1998年登錄為國定古蹟。未來臺灣菸酒公司遷址後,該建築可望跟南門工場有所串聯,成為更完整的城南專賣產業歷史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