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就到慈聖宮走走吧!
遊覽大稻埕地區的三大廟,諸如法主公廟、霞海城隍廟與大稻埕慈聖宮,這些廟宇是大稻埕區域中最引人入勝的古蹟之一。然而,在這三座宏偉的廟宇中,只有慈聖宮相對於其他兩座大廟,更具有其獨特之處。除了很多選舉造勢晚會會選擇於此之外,慈聖宮更擁有自己的廣大廟埕與廟前市場,白天擠得水洩不通,全都因為它是大稻埕區域的重要文化中心。
如果翻開古地圖查看大稻埕的路名,可以發現今日的民生西路上有一座媽祖廟,前後都以媽祖廟前街、媽祖廟後街命名。這座媽祖廟不知去向,是否就是今日的慈聖宮呢?而慈聖宮又到底位於哪裡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大稻埕慈聖宮的歷史
嘉慶年間,海上貿易蓬勃發展,但同時也伴隨著風浪驚險,商人為了祈求航海平安,紛紛求助於海神媽祖。有一群泉州府同安縣的商人,也不例外,他們為了祈求保佑,從福建分靈請來了媽祖神像,並供奉於艋舺八甲庄地區。
然而,1853年的頂下郊拚卻讓同安人不得不遷徙,他們選擇了臺北大稻埕為新的家園。同安人的首領林佑藻在1855年發起募資,籌建了最初的媽祖廟於大稻埕。這座廟宇最初被稱作「大稻埕媽祖宮」,而媽祖則被尊稱為「稻江媽祖」。
當時,廟宇位於中街與南街的交界處,即現在的迪化街到西寧北路之間與民生西路口。廟宇的大門朝向著當時的大稻埕碼頭,也象徵著媽祖的保佑能夠守護著海上貿易的興旺。
當時這座廟宇在原址上建立,並由同安的師傅雕琢出廟前的龍柱、石碑、基地石材和雕花大樑,充滿著精湛的工藝和細膩的藝術。當時,廟後還有一口水井,俗稱「小劍潭」,據說是鄭成功拔劍刺地得到的劍泉,匾額上刻著「汲井可受福」五個字,該匾額是由藍鼎元所鐫刻的。然而也有一說是林鶴年戲作的。這種傳說和神秘感,更加為這座廟宇增添了一份神聖和特別的氛圍。
在1910年的市區改正後,靈元寺遷移至現址,重建工程由陳應彬負責。整座廟宇於1914年完工,展現出無比的華麗和神聖。正殿呈三通五瓜格局,氣勢雄偉,還有精細的水車堵及屋頂剪黏,讓人不由得驚嘆於當時建築工匠的巧手和用心。
現在的大稻埕慈聖宮
如今,這座古老的廟宇已經成為台北市的一個重要地標,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和祈禱。該廟宇原先的位置已經被填平,而碑匾則搬到了天馬茶房右邊的發記茶行庭園圍牆下。現址位於保安街49巷17號,廟前的市場攤販更是享譽遠近。在這裡,你可以品嚐到台灣傳統美食的豐富多彩,如魩仔魚炒飯、原汁排骨湯、鯊魚煙、葉家肉粥等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Info.
大稻埕慈聖宮 位置資訊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