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這座建築現已蛻變成一個融合了餐飲和多元藝文的場所。

【走讀台北】副典獄長官舍的遞嬗,幻化樂埔薈所的精緻體驗

 

台北市愛國東路3號,約建於1940年,昔日曾是台北監獄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日本時期台北刑務所的官宅,戰後也作為台北監獄副典獄長的宿舍。經過兩年的修復,這座建築現已蛻變成一個融合了餐飲和多元藝文的場所。樂埔薈所的老板黃文德表示,這個地方最迷人之處在於它一直承載著威權時代的記憶,由於這片特殊空間的獨特性,商業運營得在古蹟保護之下謹慎行事,因此樂埔薈所每週營業僅5天,剩餘的2天專注於維護這個特殊歷史場域。


典獄長官舍的故事

【走讀台北】副典獄長官舍的遞嬗,幻化樂埔薈所的精緻體驗


1924年興建的台北刑務所,曾經關押過抗日烈士羅福星和台灣文化協會創辦人蔣渭水等知名人物。經過修復的建築師在保留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刻意露出官宅的一些牆壁、梁柱和地板。


門口擺放著QR Code的介紹版,只需掃描即可深入瞭解建築構造和歷史背景。這座官宅主建物僅35坪,室內空間有限,由於主體建物的結構、木構、壁體、天花板和門窗等都保持原貌,保存設計理念主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保持原有面貌的基礎上,特別在面對愛國東路的一側進行了鋼構和玻璃仿和風分割比例門窗的設計,以形成新的具有「可辨識性」的立面。


在不改變原有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改造,成為一個小而美的展示與饗宴場域,每場限定接待14人。宿舍的庭院特栽種竹子,回應著台北刑務所中囚禁犯人的意象。透過公私協力,這座老建築煥發新生,每週一還提供免費導覽,讓大眾重新探索這段涉及台北監獄之歷史。

 

【走讀台北】副典獄長官舍的遞嬗,幻化樂埔薈所的精緻體驗

 

樂埔薈所的活化

時藝多媒體是近年來積極投身老房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經營的老屋餐廳包括台北樂埔町、一號糧倉等。在樂埔町主廚蔡昀諺的領導下,「樂埔薈所」打造成一個主打頂級創意料理的餐廳,並與小農合作推動友善食材,將環境永續理念與百年老屋完美結合。

 

【走讀台北】副典獄長官舍的遞嬗,幻化樂埔薈所的精緻體驗

 

時藝多媒體集團以「用味蕾穿梭時空」為理念,將提供一場五感體驗的盛宴。餐廳實施預約開門制度,由專業接待人員引導客人穿越老宅,經過走廊,進入正廳,一坐下即刻感受到獨特的氛圍。

 

樂埔薈所的用餐環境極具特色,桌椅及裝潢都經過設計師精心打造,連餐具也充滿巧思,例如桌角斜插的倒L型銀器,專為擺放筷子、湯匙等餐具而設計。

 

【走讀台北】副典獄長官舍的遞嬗,幻化樂埔薈所的精緻體驗

 

餐廳將最寬敞的區域釋出,而原本可作包廂的兩側空間則被用來儲存紅白酒、食材和料理區。整體而言,樂埔薈所為顧客帶來一場結合美食、歷史建築和文化的獨特用餐體驗。

 

【走讀台北】副典獄長官舍的遞嬗,幻化樂埔薈所的精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