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愛吃,那就寫吃;既然愛玩,那就寫玩,用最直覺的想法,過最直觀的日子,最後乾脆活在自在裡。
zoechen@walkermedia.tw

透過自然生態電影,看見生態調查的辛苦與不易

由台灣MIT主持人麥覺明導演的生態紀錄片《山椒魚來了》,從手繪海報開始,讓人們更加認識早年長輩口中的土龍、蠑螈的真實模樣,大大的眼睛、吻端完美又療癒的微笑取縣,驚覺原來藏身在森林底層石頭下的山椒魚這麼可愛!「有人說,你可以在你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為生態盡一份努力。我的工作,就是用影像把台灣的一切美好的人事物,真實的呈現下來。」導演麥覺明與喜愛生態的觀眾這麼分享著他的觀點,也透過鏡頭,讓大眾也能看見生態人們平時生物調查與研究的模樣。

 

 

兩小時影片,濃縮調查研究人員10多年的努力

《山椒魚來了》的片長雖然不到兩個小時,但拍攝製作前前後後拍了十幾年,一路從林務局、國家公園、台灣特有生物中心、師大研究團隊到台大研究團隊的交涉,似乎麥覺明也覺得極為難得。本部紀錄片更記錄下了生態研究調查人員的辛苦,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走陵線、攀岩走壁,調查過程中更是不斷的「起立、蹲下」,翻開一塊又一塊的石頭,也將這些翻起的石頭復位。

 

 

高山上的一個無心之舉,卻有著極大的影響

片中,可以看到調查人員為了尋找山椒魚的小小倩影,不斷的翻看各處石頭,但這些石塊可不是翻完了就不管它,在台灣兩棲類學術研究上有著極大貢獻的呂光洋教授仍不斷提醒:「翻開的石頭一定要復位再蓋回去,才不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片中有有幾個片段,可以看見登山的人隨意在高山湖邊排泄,並用衛生紙覆蓋,也引得調查人員眉頭深鎖覺。

 

或許有的人看到這邊不明白,不就只是翻一塊石頭、排泄物也是天然生成物,有什麼不妥?又何來影響之說。錯了,被掀起無復原的石塊,有如住家屋頂被掀開,再也無法替山椒魚隱匿、躲避天敵;覆蓋在排泄物上的衛生紙,在高山環境中,衛生紙中的螢光劑即使過了數年,依舊會在土地上殘留痕跡。《山椒魚來了》也從鏡頭前的畫面,吐露目前台灣高山上的環境問題,看來台灣的環境教育還需要再加強,畢竟對於兩棲物種來說,微觀的世界就是他們的全部,微型棲息地被破壞了,可能就不復存在了。而這個「不復存在」,也可能是台灣特有種的宿命。

 

什麼是台灣特有種?僅此一家、絕無僅有

正式學名為Hynobius formosanus的山椒魚,又稱為台灣小鯢,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物種,說白話點,牠們的祖先也曾與恐龍生存在同一個年代。因地理位置分部無連貫,經演化過程還有DNA技術的判斷,目前在台灣發現的五種山椒魚,只有台灣有,也是世界所有小鯢屬的種類中,地理環境分布最南界的種類。可以說是「僅此一家、絕無僅有」,為了探究這謎樣的絕遺生物,台灣學術界從師大呂光洋教授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生物調查與研究,也因此有了如今的《山椒魚來了》生態紀錄片。

 

▲(圖片來源:擷取自《山椒魚來了》預告

 

伍佰與陳昇獻聲同樂

或許是為了與山椒魚這位台灣特有種匹敵,《山椒魚來了》更找到伍佰擔任電影敘事、陳昇錄製電影主題曲,伍佰與陳昇對於台灣來說,不僅個人風格強烈,聲音也是最具獨特與高度辨識,因此麥導也打趣地用演藝圈的台灣特有種對上自然環境的台灣特有種,來比喻這場跨界合作,甚至與我們透露了伍佰的小秘密:「記得第一次與伍佰老師碰面時,他還開玩笑的說他想要打敗吳念真」麥覺明道。

 

▲山椒魚卵串


從微觀世界看山椒魚

在分享會上,導演麥覺明也透露了拍攝的不易,畢竟山椒魚全身長也不過10公分,所處的棲息環境更是石頭下的圍觀世界。更曝光影片中拍攝山椒魚卵串的孵化過程,「這是需要特殊鏡頭伸入水裡面捕捉畫面,雖然拍得像恐龍一樣大隻,但其實跟我們的指甲一樣小。」麥導道。還有不少高速攝影的畫面等等,在在說明了拍攝的困難度。這部自然生態電影《山椒魚來了》也將於2/10全台上映,片中不止能看到山椒魚可愛的身型,還看到台大團隊透過儀器,首次掃瞄出山椒魚的3D骨骼圖,很是特別。

 

▲近距離探究山椒魚 (圖片來源:擷取自《山椒魚來了》預告
 

 

圖片來源:《山椒魚來了》預告、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