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保育就該會餓肚子呢?
嘉義古稱「諸羅」,是台灣重要的農業鄉鎮,近年來因觀光與創新的結合,讓這農業重鎮發展出不少新變化。細數近年最有名的農村改造計畫,從用藝術注入農村的土溝村,把整個農村社區變成無圍牆美術館;還有以友善農業打造自然食育的東石鄉塭仔社區,都讓身處都會區的我們,看見農村觀光的各種發展面向。
而這次《聊聊嘉義的新變化》要來說一個關於嘉義農村與青蛙的故事。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嘉義農村與青蛙的故事。但倒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王子變青蛙或是公主與青蛙的童話,而是以台灣珍貴的保育蛙種──諸羅樹蛙為生態旅遊主軸的上林社區,以及這座社區是如何藉由諸羅樹蛙拓展社區營造的故事。
在說起上林社區的農村生態旅遊之前,先花點時間認識諸羅樹蛙,我們採訪到從大學時期便投入諸羅樹蛙研究、直到成為大學老師、爾後自己成立生態公司,一路為諸羅樹蛙付出青春與心力的蛙趣自然生態主理人莊孟憲,來聊聊諸羅樹蛙與社區之間的關係,他同時也是在上林社區推動結合友善農產、農村旅遊與諸羅樹蛙保育標章的推手之一。
用嘉義古地名當名字的諸羅樹蛙
說起這隻特別的樹蛙,平時都會趴在竹林樹幹上或是竹葉下方休息,會在雨天過後發出特別大聲的「鼓哩、鼓哩」叫聲,因此被老一輩的農民稱為「雨怪」,每年四、五月開始一直到夏天結束,牠們都會在竹林裡活動、繁衍下一代,身上是一半青翠蘋果綠的綠色、一半潔白的白色,兩個顏色中間還有一條明顯的白線,沿著全身環繞,像極了從彩色動畫出來的青蛙。
與人類生活緊密貼合
為了讓一般民眾更了解台灣生態的專有名詞,莊孟憲用「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全世界只有台灣有」這般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什麼是「台灣特有種」,由此得知牠的珍貴。「加上他又是90年代左右才被人類發現的新物種,生活的環境又與人們非常貼合,所以這20年來我們發現牠的棲息地正飛速消失……。」因為發現的晚,棲息地又與人類息息相關,於是現在許多兩棲類學者開始積極的保護這顆「山林中的綠寶石」。然而該如何保護?又要怎麼在生態保育與環境發展、社區發展的中間取得平衡?於是乘著近年越來越多農村再生的風,在上林社區這裡發展出了以諸羅樹蛙為主軸的新旅遊型態。
「目前嘉義大林鎮的諸羅樹蛙族群算是穩定成長,尤其上林社區又對於諸羅樹蛙的保育較為積極,於是我們與上林社區的村民們,開始以生態旅遊為導向,推動當地的導覽解說、農村料理,開拓農村的視野之餘,拓展人們對於諸羅樹蛙的認識,進而保育與保留牠們的棲息地。」莊孟憲道。
當農友遇上諸羅樹蛙後所發展的生態觀光
自1983年提出「生態旅遊」一詞之後,深入大自然、探索動植物的旅行型態也逐漸被拓展,這是一種帶有環境責任感的旅行方式,最終的目標保護當地環境以及延續當地住民福祉。莊孟憲在受訪時提到台灣推動生態旅遊的重要觀點:「作為生態旅遊的主角,這個物種必須可以輕易被發現,而且不難找,另外牠還要有特殊性。」
而諸羅樹蛙在上林社區中,就是很單純的棲息在竹林裡,我們可以透過牠「鼓哩、鼓哩」叫聲,輕易找到牠;加上牠是夜行性生物,民眾需要以夜間觀察的形式去找牠,因此造就了牠的特殊性;再來對於農村來說,牠不會占用到筍農太多的農忙時間,進行生態旅遊觀察活動時也較不會產生農業衝突,所以莊孟憲說:「我們發現諸羅樹蛙很適合作為生態旅遊觀察對象的!」
農民不再抗拒而故意破壞棲地
將社區營造與生態旅遊、民生消費三環相扣後,保育不再只是鎖死不動的禁錮,於是諸羅樹蛙從「保護牠沒錢賺」的討人厭雨怪,變成「我保護牠之後,自己也能填飽肚子」的綠鑽石,讓農民更願意在竹林裡減少農藥使用、甚至完全不使用農藥,進而友善大地。
「我們要讓遊客在安全的地方做生態旅遊,所以我們會跟農友談好,他的田也是比較友善農業的區域,可能是不使用農藥、除草劑......」不使用除草劑?還不等莊孟憲講完,我們聽到用直覺的驚呼反應,畢竟以公頃計算的農地,不使用除草劑對於農友來說等同是加重工作量,但這對環境來說也是多麼大的改變與保護。莊孟憲聽後笑了一下,隨即繼續說:「是呀,而且生長在這片竹林裡的生物,包含諸羅樹蛙以及其他物種,都能安全地繼續生活下去。民眾在入內夜間觀察也不會有沾惹到化學藥劑,對消費者也安全,農地路線也能掌握。所以如果要找諸羅樹蛙,一定要跟社區發展協會聯絡,私自去找很容易發生意外的。」
透過尋找諸羅樹蛙的夜間觀察活動,也等同是驅動旅人們去尋找諸羅樹蛙「住」的農村,走進農村的同時也能了解農村的一切,包含農友所生產的農產品、住在這裡的人情味、最純樸的農村飲食,以及農村文化等等在地體驗。
當然上林社區不是只有諸羅樹蛙可看,除了竹筍、樹蛙外,也盛產梔子花,梔子花更是製作天然粉粿的染色劑,於是,目前也正在推動友善梔子花產業,讓大家認識「食農教育」。夏天看諸羅樹蛙、冬天體驗農村小旅行,讓觀光進入嘉義農村,活化農村,讓本來人口嚴重外流的農村,再次重新找回原有的活力。
事實上,台灣也滿多以單一明星物種作為保育對象,並結合觀光資源,讓更多喜歡接觸大自然的風格旅人能在深入了解生態環境之餘,在自然環境中近距離地觀察到台灣特有野生動物的旅遊模式。像是灰面鳩、石虎米、台東三仙台的海蛇等等,都是希望能夠在保護社區特有物種的同時,藉由友善農地的產品,連帶提升當地發展,進而促使居民接受並一起保護這些台灣美麗的生物。
而在各界保育人士的催化,以及推動保育與農業的結合,上林社區也發展出一個獨特的綠色標章──「諸羅樹蛙棲地友善標章」,只要購買貼有這標章的農產品,也等同是替台灣特有種盡一份心。而在標章上還真的可以看到生產該項農產品的農田,有幾隻諸羅樹蛙呢!「每一塊農田我們都會做監測,是否友善諸羅樹蛙,我們也跟嘉義林區管理處的國土生態綠色網絡合作,利用這個標章帶動更多的農友加入,讓原本只是單一塊有善棲地的竹田,擴大成整片林地,串聯起諸羅樹蛙的生態環境,遏止過往諸羅樹蛙面臨棲地破碎化的窘境。
延伸閱讀 | 聊聊嘉義的新變化
圖片提供:蛙趣自然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上林社區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