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10年的高雄人,
喜歡美妝、甜點、旅遊,以及一切能讓生活變得更美麗的事物,
但最喜歡的,還是那隻抱了20年的泰迪熊。
narachou@walkermedia.tw

「台灣的話語權,應該是每個城市都用它的特色,講自己的故事。」

你看過全台語演出的舞台劇嗎?在嘉義,有一個在地劇團「阮劇團」堅持使用全台語創作、改編劇本,不僅用台語創造出一則則貼近生活的故事和演出,更曾用台語改編英國名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讓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戲劇變得更加接地氣,也更具有台灣的特色。而最酷的是,他們竟然還將用台語演的舞台劇帶到了英國愛丁堡跟羅馬尼亞等外國地區!

 

到底這個全部由嘉義人組成的劇團,是如何從原本連賣100張票都有困難、默默無名的表演團體,慢慢地演變成走上世界各地、讓全世界都認識的知名劇團呢?Taipei Walker本次就專訪了「阮劇團」的副團長余品潔,請她與我們分享「阮劇團」的故事與理念。

 

用全台語創作,背後契機來自嘉義的觀眾

 

▲2022《皇都電姬》,攝影:顏睦軒

 

「阮劇團是2003年成立的,而會開始使用台語創作,是在我們創團十年之後,也就是我們稍微長大一點後,才開始使用這個語言。」也許是因為平時接觸到的、在學校學到的劇本都是用華語進行創作,「阮劇團」一開始其實就和一般的劇團一樣,是使用華語來創作和表演的。但十年過去了,劇團的成員們發現,每當在嘉義,也就是自己的家鄉演出的時候,似乎都跟觀眾有著一層隔閡的感覺。

 

▲2019《熱天酣眠》,攝影:黃煚哲

 

「雖然我們的劇本是好的,戲劇也盡量做到好的藝術高度,但就是少一味,因為那時候講出來的語言或是腔調,其實跟我們在嘉義遇到的人平時聽到的語言不太一樣。」品潔分享,當時秉持著想要接觸到更多民眾的心情,決定試試看使用台語進行創作,而第一個改編的劇本就是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仲夏夜之夢》。

 

「阮劇團」將《仲夏夜之夢》的劇本先以華語編劇出來之後,再交由台語編劇改編成台語版的《熱天酣眠》,結果沒想到意外地獲得好評,而全台語的舞台劇,也漸漸成為了「阮劇團」的表演特色。

 

 

「我們透過台語這個語言,開始展開阮劇團的表演美學。」雖然一開始用全台語創作是基於商業考量,但演著演著,「阮劇團」的成員們也開始對台語這個語言有了使命。後來,在眷村長大的品潔開始學台羅拼音,而「阮劇團」在製作台語戲劇的過程也變得更加縝密,不僅培育了一群台語演員,也會盡量要求大家在排練的時候用台語溝通,讓台語真正地落實在生活當中。

 

▲2022 《來自B會的人》,攝影:馬雨辰

 

開始用台語進行演出之後,到其他講華語人口比例更多的城市,比方說台北表演的時候,是否有遇到跟嘉義觀眾不一樣的反應呢?我好奇地問她,「我們第一次去台北演全台語作品的時候其實很緊張!」品潔笑著說,當時心裡沒什麼把握,也很怕用全台語演出,又是沒有字幕的情況下,「阮劇團」的表演會不被台北的觀眾喜愛,但沒想到結果竟然相反,「阮劇團」的演出大受好評。

 

▲2022《釣蝦場的十日談》,攝影:黃煚哲

 

「好多聽不懂台語的觀眾一開始會很擔心會不會看不懂我們的戲,但看完之後,發現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看得懂耶!」品潔分享,其實台北這座城市聚集了許多來自外地的人,而這些人以前的生活中其實是有聽過台語的,只是時間久了,跟台語的關係比較陌生,才會擔心自己聽不懂。
 

「雖然進劇場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但我們為觀眾搭的橋樑是很親切的,所以大家也慢慢地跳脫了語言這個籓籬。」


不只演給大人看,更要到偏鄉演給小孩子看

 

 

除了日常的表演、排練之外,「阮劇團」其實還有一個默默進行十年的公益計畫,叫做「小地方計畫」,在這個計畫當中,劇團不僅會親自到嘉義縣18個鄉鎮的中小學演出給小朋友看,也會在課後陪他們一起畫畫、說故事、一起演一齣戲,甚至成立藝文教學團隊,送戲劇老師進到學校去,讓孩子上戲劇課。

 

 

品潔分享:「我們開始做小地方,是因為發現嘉義真的幅員廣大,一個嘉義劇團應該要發揮在地的力量。」那時候劇團的成員就在想,如果可以直接把戲帶進學校演給小朋友看,這樣那些住在偏鄉的孩子們,也許就不用因為交通不方便而失去到城市看戲的機會了。

 

就是這樣一個藝文平權的初衷,「阮劇團」開始著手進行「小地方計畫」,希望讓住鄉下的孩子也可以看到戲,讓他們跟都市孩子一樣有這個資源去碰觸到世界很多不一樣的訊息,這樣就可以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也更有機會找到自己的熱忱。

 

 

「藝文紮根、藝文推廣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個劇團除了賣票之外的社會責任。」品潔表示,「阮劇團」每募到五萬元就會前往不同鄉鎮的中小學進行演出,而隨著「小地方計畫」今年滿10週年,也終於快走訪完嘉義每個鄉鎮的中小學了。「一路上也是遇到了不少溫柔的大人,他們很願意為自己的下一代付出很多事情。」品潔感慨地分享。

 

嘉義最大的新變化,是嘉義人的心

 

在訪談尾聲,我也就著本次九月特輯的主題,詢問了品潔對於「嘉義的新變化」有什麼看法,本以為身為藝術家的她,可能會分享嘉義美術館、花磚博物館或是故宮南院之類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但沒想到她的回答卻非常出乎意料:「對我來說,嘉義最大的新變化,是我們的自我認同。」

 

她分享,嘉義的新變化有點像是「二通」這條街給人的感覺,昔日的「二通」,也就是現在的嘉義市中正路,在日本時期是嘉義非常重要的一條街道,但隨著商業重心轉移,「二通」開始失去原本的光彩,街上的建築大量被改建、加蓋、拆除,「我覺得這就是在反應嘉義當時的狀態,就是這個地方的活力跟文化是不被重視的。」

 

 

在品潔青少年時期,她總是這樣認為:「我覺得好的地方在大城市,我想要時間到趕快去台北。」跟大多數北漂族一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品潔也曾揚棄自己的故鄉。

 

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嘉義」、「二通」開始有了不同的活力,很多年輕人新開的店鋪、世代傳承的商店第二代第三代接手,而依然存在二通,那些舊有的建築也開始反璞歸真,露出自己原本的樣貌,顯示嘉義人漸漸選擇有自信地用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地往前進。

 

 

「我覺得嘉義人的心,變得比較柔軟了。」在搬回嘉義定居的這幾年,品潔發現身邊有許多嘉義人開始會想要了解這個地方的故事,會想要知道這個地方曾經長什麼樣子,也會開始對它的未來產生願景,「我才發現原來我一直以身為嘉義人為榮,因為我身上的風土是嘉義這塊土地給我的。」

 

她感慨地分享,除了「阮劇團」之外,其實也有越來越多嘉義人用不同的方式來默默關心嘉義這塊土地,而這樣的新變化,是讓身為嘉義人的她非常興奮的。


「台灣的話語權,應該是每個城市都該用它的特色,講自己的故事。而我很有信心嘉義會越來越好,未來,阮劇團也會帶著在嘉義所獲取的養分創作,到世界各地繼續表演。」—「阮劇團」副團長 余品潔
 

 

延伸閱讀 | 聊聊嘉義的新變化

圖片來源:FB@阮劇團 Our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