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這座東吳大學附近的老宅建築也太酷了吧!

錢穆故居位於士林區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的半山腰上,是一個神秘的山腰小屋。錢穆先生於1967年從香港新亞書院退休後,跨海來到台灣,得到了陽明山管理局局長潘其武的協助,以及蔣氏家族的支持,在外雙溪的素書樓重新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即便隱居,錢穆先生仍然保持著他對學術和著作的熱情,不斷地進行講學和撰寫書籍與著作。

 

錢穆的故事

 

錢穆先生生於1895年,是江蘇無錫的一位國學大師。由於他對歷史學、教育和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以及他著名的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和《國史大綱》,他被譽為國學大師。年僅18歲時,他就開始在家鄉的小學擔任教師。隨後,經歷了許多有力人士的推薦和戰亂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學校教書,包括北平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和齊魯大學等。

 

1949年,他受邀成為廣州華僑大學的校長,並於此南下教書。這也成為他最後離開中國的契機,因為1949年國共內戰的失利和《中美關係白皮書》中的內容使得錢穆被指控深受美國左右。後來,錢穆來到香港,看到了流亡在港的學子們流離失所的情況,他毅然決定創立新的書院,並在亞洲文商學院(新亞書院)開始了教學生涯。

 

【走讀台北】外雙溪畔的神秘山屋:走進東吳大學附近的「錢穆故居」看看國學大師的文學日常

 

1967年,錢氏夫妻感到香港局勢不安,他們決定遷居台灣並建造一座安享晚年的住所,取名為「素書樓」。這個名字源自錢穆在江蘇無錫七房橋祖宅的第三進,那是他母親居住的地方,為了紀念母親的養育之恩而命名。隨後,他也獲提名為中研院院士,並應邀擔任文化大學的史學教授。即使當時錢穆已經嚴重患有白內障,他仍然熱心地授課和講學,展現出他對學術界的極大熱情。

 

錢穆故居的歷史

 

【走讀台北】外雙溪畔的神秘山屋:走進東吳大學附近的「錢穆故居」看看國學大師的文學日常


這座住所是蔣氏政權在台灣興建的三座學人住所之一,其他兩座分別是胡適的南港寓所(現為胡適紀念館)和林語堂的故居。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可以免費參觀胡適和錢穆的故居,而林語堂的故居則需支付50元門票。

 

【走讀台北】外雙溪畔的神秘山屋:走進東吳大學附近的「錢穆故居」看看國學大師的文學日常
 

原本的寓所建成後,錢穆夫妻對建築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建和改造。他們增加了工人宿舍、儲藏室等空間,並按照錢夫人的要求在樓上設計了一個沉思長廊和特別多的書櫃。

 

這對嚮往庭園生活的夫婦在寓所前的庭園種植了楓香、黃金竹、茶花和進入寓所前石階旁的兩排迎賓槭樹群等植栽搭配,不但是花費高昂價格從陽明山和青潭苗圃運送而來之高級樹苗,也多為錢家親手種植。

 

【走讀台北】外雙溪畔的神秘山屋:走進東吳大學附近的「錢穆故居」看看國學大師的文學日常

 

素書樓的客廳和餐廳是錢穆曾經授課的場所。今天,這些空間的桌椅、餐桌等家具仍然保持著完好無缺的狀態。在客廳裡,不僅擺放著朱子的像,還掛著朱熹所書的「立修齊志」、「讀聖賢書」和「靜神養氣」等字軸,使人感受到仿佛置身於一個講堂之中。

 

多媒體教室曾經是夫婦的畫室,現在內部展示了錢穆的墨寶和紀錄影像,有時還會舉辦講座等活動。二樓是錢穆的書房,是他閱讀和寫作的空間。這個房間既沉穩又寧靜,窗外是松竹相應的景色,不論晴天還是雨天,都顯得雅致。房間裡有一座從地板到天花板的書架,這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走讀台北】外雙溪畔的神秘山屋:走進東吳大學附近的「錢穆故居」看看國學大師的文學日常

 

由於錢穆擁有大量的藏書,每層書架都有內外兩層的書。原本作為書庫和衛浴空間的地方轉變為教育學術展示室,展示著錢穆的手稿、著作和其他文物,其中包括《國史大綱》。

 

【走讀台北】外雙溪畔的神秘山屋:走進東吳大學附近的「錢穆故居」看看國學大師的文學日常

 

樓廊是素書樓的一大特色,這裡有大面積的落地窗、長廊與兩張藤椅,可見夫婦曾在走廊談心、俯瞰庭園、遠眺陽明山景的景色之感。臥室的五斗櫃、梳妝台和床鋪保留了錢家的日常,顯示出錢穆樸實無華的生活。

 

1990年,錢穆一家搬離素書樓後,該建築暫時由台北市立圖書館管理了約十年。政府隨後開始討論建立紀念館的計劃,並於1993年正式將素書樓改建成錢穆紀念館。然而,由於建築年久失修,台北市政府於2001年進行了修繕工程,並將素書樓轉交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現為台北市立大學接手經營管理。

 

Info.

錢穆故居 位置資訊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

開放參觀時間:週二~週日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