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這幾座歷史建物不僅展現台灣當年的建築美學,更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作為台北發展最歷史悠久的區域,大稻埕擁有許多充滿著歷史特色的建築老宅,這些獨特的建物不僅承載著台灣那個年代的建築美學,背後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等著擁有老靈魂的你一一探索品味。本篇就為大家介紹位於大稻埕的大千百貨、ABC愛美絲綢布莊和大安醫院三座歷史建物。

 

大千百貨/亞細亞旅店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大千百貨是由大稻埕的四大家族,王、黃、謝、陳合資在1969年開設的一家百貨公司。然而,這座建築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被稱為亞細亞旅店。亞細亞旅店位於延平北路二段五號,最初是由彰化人陳天送投資興建的。它曾是專賣局的舊煙草倉庫,於1927年拆除平房後進行改建,成為一座氣派的三層樓、五崁店面的建築。

 

1928年6月27日,亞細亞旅店開業,提供超過30間客房。由於需求增加,該旅店在附近租借二樓增設了和式客房。當時還有報導提到,1929年有日籍畫家在亞細亞旅店和鐵道旅館舉辦個展。然而,經濟不景氣使得亞細亞旅店在1931年累積大量租金欠款,最終結束營業並捲入法院訴訟。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多年來,亞細亞旅店轉手多次,最終落入王家的所有權。王文霖成為大千百貨的創立者,他來自王家並與其他家族合資經營該百貨公司。王文霖的家族在福建遭受多次搶劫,因此他們在王文霖還只有十一歲時全家遷移至臺灣定居,居住在當時的蓬萊居附近。王文霖具有聰明才智,在1930年代就讀於聚養齋學堂的私塾。他展現出商業頭腦的才華,並在大稻埕開設第一家商行「永興行布裝」。

 

大千百貨為當時大稻埕相當重要的綜合性整合百貨,舉凡布裝業、時裝店、日常百貨與昂貴舶來品應有盡有,也順著臺灣1970年代各地百貨零售業的興起,帶動了大稻埕東側—延平北路一帶街店的商業盛況。當時蔚為風潮的是,引進了臺北第一座的電扶梯,也聘用了約三百名員工,為當時規模不小的百貨,直到1990年不敵當代購物中心而停業。

 

大千百貨建築特色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目前的大千百貨處於閒置狀態,只有一戶的一樓店面開放供人欣賞,然而其內部與一般家戶的室內裝潢並無二致。談及亞細亞旅社時期的建築元素,它使用的是當時品質優良的TR磚,文化瓦的背面刻有松山商號的印模。在屋頂旁可見日治時期的煙囪殘跡,由TR磚疊砌而成,煙管頂端則使用陶管材質,顯示旅社當時安裝了相關的排煙設備。

 

而地坪和臺階則使用磨石子,展現出當代的美感,表面光滑乾淨。大千百貨的白色外牆則使用小口磁磚(小口平)作為壁面裝飾,與紅磚的小口面相同大小的磁磚分布於外牆和樓梯間的壁面上。整體建築現代、簡潔、對稱且比例協調,中間的山牆凸顯出大千百貨的招牌,極具優雅之感。

 

除了大千百貨之外,大稻埕周邊也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歷史建物,像是曾為「文協所」的大安醫院,以及位於大千百貨旁的ABC愛美絲綢布莊,也是大稻埕非常具有特色的景點之一。

 

ABC愛美絲綢布莊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在1939年,一座黃色磁磚外觀的街屋嶄露頭角,它位於埔里隴西李家的經營據點,最初是名為ABC愛美絲綢布莊的商店。這座建築與大千百貨毗鄰,在當時也為該區帶來不少商機。

 

然而,隨著1970年代產業的轉型,這家布莊也改變了面貌,成為一間服裝店,專注於服裝相關的加工和出口業務。如今,這座代表著紡織業的建築依然屹立不倒,在大稻埕地區稀少洋品服飾店的行列中矚目存在。它見證了繡補工具手藝的發展,也承載著進口時尚服飾的歷史。

 

大安醫院的歷史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回到1920年代,台灣正迎來一股民族自決的浪潮,其中一位重要的推動者是蔣渭水先生。他以醫生的視角提出許多改善社會和文化的建議,而這些想法源自他在大稻埕開設的大安醫院。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可惜的是,如今的大安醫院已不再完整。其中一座建築被拆除,改建為義美食品大樓。順帶一提,義美食品的起家厝也就在這裡,為1934年高番王在延平北路開設了義美商店。大安醫院是蔣渭水的安身之處,也是他參與社會運動的重要據點。臺灣文化協會的註冊地址就在這家醫院。身為醫生的他常與大眾接觸,也與仕紳階級保持密切交流。

 

在蔣渭水獲得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後,在附近開設了一家名為春風得意樓的酒樓,成為當代知識分子和社會運動者的交流基地,也助推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1923年,《臺灣民報》創刊,以平易近人的漢文充滿了民眾智慧,旨在激發臺灣文化,振興同胞的精神為宗旨。最初該報在日本發行,直到1926年才獲准在台灣發行,並設在大安醫院作為編輯部。它被稱為台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和台灣人的喉舌。從半月刊到後來的週刊,發行量達到一萬份,成為後來非武裝抗日運動的重要催化劑之一。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造訪特色歷史建築:首間有手扶梯的百貨「大千百貨」、曾為文協會的「大安醫院」

 

如今,大安醫院的建築仍然存在,內部運營著蔣渭水驛站。一樓展示了蔣渭水、臺灣民報和臺灣文化協會等的展覽空間,讓來到大稻埕的遊客更加瞭解這段日治時期地方意識的歷史。而二樓則是文化書局,不僅擁有更多台灣本土的書籍,還有動畫、模型等展品,為此歷史增添更多趣味,也使民眾更貼近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