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原來這座大稻埕的老宅建築,背後有這樣的故事

從大橋頭站沿著延平北路走到迪化街有沒有經過太平與永樂國小呢?這兩間國小的對街有座兩層樓高的仿洋式建築,上面寫著大大的仁安醫院,這間醫院為什麼在這裡,他曾經有什麼故事呢?就讓我們來追根究柢吧!

 

仁安醫院地理位置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仁安醫院位於延平北與涼州街口,自古以來延平北路圍城內通往大龍峒、淡水的重要道路,其中也經過大稻埕,涼州街的小路廊則是聯絡港埠與市街內市的通道。柯謙諒醫師在此路口興建了當代極少數和人所開設的醫館,及凸顯它作為大稻埕甚至是臺北市都市地標之意義。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不僅如此,仁安醫院的街廓可說是文史富翁,包含著大稻埕長老教會、慈聖宮、李春生宅與更生院(杜聰明醫師主持),北側為大稻埕的兩大重要教育場所,就是開頭提到的永樂與太平國小,在日治時期為1898年創設的大稻埕公學校,供臺籍子弟就學,後期因為1909年延平北路闢建才將校地劃分為二,兩間國小連接的「平樂天橋」則為臺北市目前年紀最大的天橋。

 

臺籍醫師開院盛況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1920年代日本統治的中後期,也開始接受新式教育的臺灣菁英漸漸在大稻埕嶄露頭角,由於城內為日本人治理核心,臺籍人士皆在大稻埕設立醫院,其中包含1909年設立的林本源博愛醫院、1916年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當然還有1927年柯謙諒醫師開設的仁安醫院,總數高達50家呢。

 

仁安醫院算是大稻埕新式醫院中保存相對完整的醫院,甚至與萬華的朝北醫院齊名,同年開幕的兩家甚至還有「北仁安,南朝北」的雅譽。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仁安醫院建築特點

 

仁安醫院為一七開間、二層樓的仿西洋古典建築語彙外觀建築,鮮明籍炫麗的外表曾經入選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具藤森照信的分類,仁安的風格類似日本近代的「新感覺派」自由樣式(常聽到的是折衷主義),量體與牆體是現代設計的處理方式,但是牆面的細節卻是偏向歷史與古典主義。仁安的樣式就是現代主義的影響但是卻有古典建築左右對稱籍強調中軸線的概念。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轉角的山牆為視覺的中心,呈現半圓形,立柱式仿造接近愛奧尼克柱氏,柱頭和間柱頭做突柱雕花、圓球收頭,山牆立面中央有個明顯的鮑魚飾,兩旁則有麗泥塑卷草造型。女兒牆則用砂漿拉毛仿鑿石面作法,並以鑽石型分割牆面。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建築邊柱的立面表免洗石子做底,再貼上白色小磁磚裝飾,這個小瓷磚在日治時期相當昂貴,可見其用料用心程度高,也是仁安醫院建築的識別特徵之一。一樓後門上方兩端的牆面突出,沿邊形成一個ㄦ字型,如同古代官帽形狀,象徵柯家對於後代的期許。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二樓本是柯醫師的家庭生活空間,客廳、臥房、書房、廚房等一應俱全,側門上的毛玻璃甚至還有鑲雕柯字家徽,是柯夫人的設計巧思。圓柱上看似小白菜的葉狀裝飾是取自西方古典建築中常見的植物「莨苕」,它的型態被賦予許多意義,鋸齒狀的葉子象徵克服阻礙的用氣、旺盛的生命力以及重生。

 

柯謙諒與仁安醫院

 

柯醫師出生於1896年的延平北路三段一帶,其父親為茉莉花農,茉莉花自清代種植作為茶葉泡茶時的香片,在大稻埕也是重要的行業之一,柯謙諒會一邊幫父親一邊讀書,自幼好學、奮發向上。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1910年林清月於大稻埕開立宏濟醫院,為臺籍醫師開設西醫醫院的先驅,或多或少受到薰陶,1912年柯謙諒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就讀,1916年臺灣民主運動圈蔣渭水先生開設的大安醫院,在這幾年來西醫醫院興起,當時臺日醫生專業有所不同,臺籍醫生多從事內科、小兒科,日籍醫師多從事外科、眼科與耳鼻喉科。

 

1917年柯謙諒畢業且授予醫師許可證,曾短期任職於馬偕醫院,後來在涼州街的葉內科租屋開業,葉醫師退休後他將設備買下並且購入今仁安醫院的地,開始建造自己的醫院,1926年仁安醫院與朝北醫院皆開幕,仁安醫院招牌雖寫著小兒科,但其實也間看內科、婦產科、牙科。

 

據新聞記載,當時他還設置「育兒相談所」,也就是提供育兒方式的諮詢。據傳聞柯醫師即便於休館期間,只要有人敲門便會看診,時常也會到蘆洲與外雙溪看診,可謂仁心仁術。

 

1928年柯賢忠出生於大稻埕,柯賢忠為柯謙諒的12個小孩其中之一,與其他三子女在柯謙諒退休後協助接續醫院醫務,後來則是柯賢忠承繼仁安醫院。1954年柯謙諒代理馬偕醫院院長,柯賢忠則畢業於臺大醫學院。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若論醫療史上大稻埕的西醫醫院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多數無保存下來,2002年繼承者柯賢忠將仁安醫院捐了出來,維新近百歲的仁安醫院,先後成為社區營造中心與臺北都市再生學苑,是北市社造網絡重要據點,帶給大稻埕更多創新與創造的價值。

 

涼州街

 

【走讀台北】到大稻埕仁安醫院,見證臺灣西醫館的仁心仁術史

 

涼州街以前被稱作獅館街,因有受武術的獅館而得名。雖然獅館已不在,但我們仍可瞧見許多日治時期的紅磚街屋,大稻埕的分區於延平北路一帶多為文化娛樂和民生機能,依此戲院、醫院與學校多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