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好喜歡新富町文化市場這種淡淡的懷舊感!
座落在台北市萬華區的新富町市場,前身名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約位於今日的糖部文化園區附近。由於日本時期該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且臨河,將市場改至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也就是今日新富町文化市場現址,且改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直到1935年,新富市場才正式動工,市場的配置相當齊全,除了市場本體之外,還有市場事務所、管理員的宿舍、自行車停車處、公廁和垃圾場等設施,而市場的攤販有生鮮蔬果、魚肉、菸酒、糕點、烹調用品、鍋碗瓢盆等雜貨,共有30多個攤販。而攤商組成則是台日皆有,由於艋舺早期就是漢人居住為主,可以看到有日本歌謠回響中的市場口有阿伯在炸肉圓的交融場景。
新富市場的轉折
與其他北部市場的現象一樣,市場內部的經營狀況時常受到外路流動攤販的生意擠壓,日本政府為解決此狀況,1937年將外部攤販集中至內部管理,1940年在二戰的備戰下,官方採民生物品配給制與人們時常要防空襲的生活中,新富市場的營運進入停頓期。
戰後市場重新開業,且隨著國民政府至台,大量的軍眷也使臺北市人口暴增,還有婚宴辦桌與軍伙食材等需求,新富市場與集中在三水街的攤商進入生意的高峰期。1960年代甚至有國慶表演在市場演出。中南部北上的壯年也很常的選擇在萬華落腳,在新富市場周邊有非常多自行搭建的非正式住居在市場旁,部分也作為攤販宰雞鴨時的後廚房,而小閣樓(半樓仔)則為起居空間。
新富市場的衰退
1970年代之後的批發市場興起,低廉的價格與品項充足衝擊了新富市場的生意,而環南市場的出現成為最大的競爭者。1986年,新富市場外的東三水市場從違法私有攤商正式合法化為「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無法再以私有攤商取締之,重疊的營業時間和更自由方便的動線大大打擊的新富市場,使得生意更是蕭條。雖然在1988年還有將農產品直銷中心設立在新富市場內,但由於成效有限而結束。
1990年代起,台灣購物方式社會結構開始轉變,傳統市場都開始面臨關閉和轉型,取而代之的是以衛生和整潔明亮要求的現代化超市,新富市場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許多老攤商也一一遷出,甚至退休結束營業也沒有後代承繼,至今仍可見到的老攤商只剩雜貨店、豬肉攤和裁縫店了。
從沒落市場到市定古蹟
2005年時,新富市場再次被發現而提報為文化資產,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在攤商完全遷出後,2013年由市場處負責完成空間修復,並在2017年起以「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身分重啟,不單單講述了新富市場的傳統攤販故事,也介紹了環南市場等萬華舊市生活網絡,成為市場和庶民日常的研究基地。
新富町文化市場建築特色
日治後期的公有市場涵蓋各樣的建材,最具特色的是馬蹄形為主的形式,平頂且由鋼筋混凝土支撐,並且以磚造加強,一旁的事務所為傳統木造日式宿舍,還有被拆除的磚造公廁。而這些其實都與1930年公布的〈食料品小賣市場規則〉有關,基於衛生整潔的考量,太平市場、幸安市場、直興市場和新富市場於日本時代之時都遵循在構造、空間配置上的詳細規範興建。
新富町文化市場基地約506坪、建築本身有199坪,本館的外牆為洗石子做為主材料和水平裝飾紋路,內部為磚造加固,每個入口上都有雨庇,屋頂是由混凝土進行澆製且加上鋼筋支撐。風格簡潔、現代、少裝飾,有很強的機能性,馬蹄形的平面就是創造流暢的購物動線,中間的天井也滿足市場需要的通風和採光,是相當聰慧的建築型式設計。
東北側的木造事務所公私動線也有清楚規劃,出入口朝西、緊鄰著市場大門口,方便於洽公,居住部分的出入口朝北側,直通三水街,保時居住者與市場一定的距離。目前事務所很特別的是由tokyobike Café進駐,希望人們在繁忙的都會中,能夠用腳踏車享受城市,注重騎乘的舒適度和輕巧性,而tokyobike Taiwan並非只是賣咖啡,也是單車、單車配件、維修保養的單車行。
阿猜嬤賣豬肉攤與柑仔店
萬華世界下午酒場是新富町文化市場中進駐的酒吧,為在市場北側的臺日共融的酒場。原址的前身為豬肉攤與柑仔店,亦是少數陪伴新富市場營業到最後的攤商。阿猜嬤賣豬肉的木攤臺早己破損歪斜,見證著市場內因陋就簡的樸實生活;柑仔店在最興盛時期,除了批發魚翅、干貝、香菇等高級食材給總舖師的「武市」外,也有各種雜貨、零賣一般主婦的「文市」,辦桌文化式微之後,柑仔店受到直接影響,商品逐漸減少。
Info.
新富町文化市場 位置資訊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