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林語堂的故居中,處處都是他為文學努力奮鬥的痕跡

林語堂故居位於士林區永福里,緊鄰著通往陽明山的仰德大道旁,這個地方承載著林語堂最後十年的居住和長眠。在林語堂離世後,這座房子曾經是北市圖所有,因而被用作市立圖書館使用一段時間,如今則成為了一座市定紀念建築,由東吳大學負責維護,裡面還藏著一座名為「有不為齋」的特色餐廳。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而這座房子的原屋主可謂身份非凡,過去對於翻譯文學與中華文學的貢獻,使其備受敬重,晚年的住所便是時任總統蔣介石親贈林語堂夫婦的。

 

林語堂故居建物特色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在1966年,蔣介石在臺灣與將要轉機去香港探親的林語堂夫婦見面,當時他表達了希望林語堂夫婦定居於臺灣的期許。爾後,林語堂在他的晚年由於政治立場,一方面回應的蔣介石的提議,一方面選擇的與他的故鄉風土與語言相近的臺灣作為居所,一開始只是在陽明山租了一間房子居住,但後來蔣介石為他們在陽明山提供了這麼一座獨棟的房子興建協助。

 

這座房子設計獨特,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令人留連忘返的迴廊。總共佔地一百零一坪,擁有三個臥室和兩個客廳。建築的設計是由林語堂和王大閎共同構思,王大閎的設計常以中式特色為主,因而呈現出四合院的結構,並以「ㄇ」字型的迴廊為特色。

 

而林語堂遊歷各國,喜歡新穎、多元與創新的元素,所以在建築中,還加入了類似西班牙風格的螺旋廊柱,而半圓拱門則展現了仿西式的風格。整座建築的外牆為白色,嵌入深紫色的圓角窗框,配以深寶藍色琉璃瓦,給人一種雅致的感覺。

 

林語堂的故事

 

林語堂,1895年生於福建龍溪,曾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後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此外,他還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語文學,展現出卓越的學術成就。令人驚嘆的是,他28歲就已經獲得博士學位,展現出他的學識深厚和卓越才華。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從整理過後的故居中,不但可以看到多個別具特色的家具,半凹入的書桌、自行設計代表妻子廖翠鳳的「鳳」字家徽等,這些都反映的林語堂熱愛發明與研究觀察的個性。

 

林語堂在〈我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一文中,讚美著這個居所,他說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美好。他的房子正對著台北盆地,從這裡可以一覽淡水河和觀音山的美景。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在清晨和黃昏時,林語堂喜歡坐在階前的藤椅上,欣賞著紫藤花盛放的美麗景色和遠處山脈的壯麗風景。他還喜歡坐在水池前的大理石椅上,欣賞著假山、楓香、翠竹和蒼蕨,並觀賞著水中游動的魚兒。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在餐廳的牆上,林語堂掛著自己親筆寫下的「有不為齋」四個字,餐桌上擺放著「鳳」字的餐桌椅。林語堂經常邀請大家說英語創辦人-彭蒙惠一起來用餐,並由妻子親手下廚,我們現在還可看到彭蒙惠贈與林語堂的貓頭鷹銅製飾品。居住於外雙溪的錢穆夫婦也經常來這裡拜訪,一同享受晚餐的時光。

 

林語堂故居的沿革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在1976年林語堂葬於家中後院後,廖翠鳳於1982年提議將林語堂故居打造成專門的學術機構。市府於1984年委託力嘉營造公司建造林語堂紀念圖書館,1985年圖書館開幕。


林語堂的學術著作和全球各地對他的研究和評論被珍藏於圖書館中。這裡保留了他個人收藏的四千多冊書籍,再加上市立圖書館提供的六千冊書籍,使得圖書館在開館初期就擁有了一萬冊的藏書量。在陳列室中,你可以看到展示著神通電腦漢通一六四○型中文電腦,其簡捷的漢通輸入法就是參照了林語堂先生所研究的上下形檢字法而開發的。

 

此外,你還可以欣賞到他的手稿、藏書、文鎮和英文打字機等珍貴展品。喜歡設計的他不但親自為夫人設計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還在1947年在紐約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教育局曾指出這座建築作為圖書館來說有些狹小,因此拆除了家屬房間和廚房隔間作為閱覽室。然而,閱覽室面積有限,僅能容納二十多人。市府計劃擴建圖書館多次,但遭到反對。此外,1990年代,圖書館並未受到重視,甚至連飲水機都沒有。建築也受到蟲蛀問題影響,由於經費有限無法修復。

 

1999年,馬英九市長與文化局長龍應台探訪林語堂故居。2000年,圖書館與錢穆紀念館移交給文化局,並定位為學術中心。市府委託建築師許伯元進行整修,樓下增設客房供學者短期居住,逐漸轉變成研究型故居展示空間。

 

有不為齋紀念餐廳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2002年,以「林語堂故居」之名正式開幕,馬英九、龍應台以及長年在故居工作的老園丁共同參與了開幕儀式。此後,佛光大學接下了林語堂故居的經營,並推出了「有不為齋書院講座」、「邂逅作家下午茶」等一系列活動。到了2005年,林語堂迎來了110歲冥誕,佛光大學人文學學院院長趙寧舉行了移交儀式,將故居交由東吳大學接手管理。

 

內部餐廳取字書房的「有不為齋」,室內沒有過多的裝飾,卻散發出一種別緻的氛圍。走進餐廳,眼前是幾席實木桌椅,與台北市一望無際的景觀交相輝映。從陽台遠望著大屯山下和天母的美景,戶外的雅座只有兩席,需要事先預約。據說三菜一湯的素雞、魚干苦瓜和貢丸湯、醃漬小黃瓜、香芋排骨配湯底非常好吃。

 

【走讀台北】造訪隱身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感受文學大師的創意人生


2018年,林語堂故居正式被登錄為紀念建築,承載著林語堂先生的智慧和貢獻,吸引著許多人前來參觀和探索。透過文化局和大學的共同努力,這座故居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學術場所,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林語堂的過去。

 

Info,

林語堂故居×有不為齋餐廳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營業時間:週二~週日 11: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