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工作者、撰稿人。對於影像與音樂有長年的需求,與其說是興趣,倒不如說那是生活必需品。

《哈勇家》上映的時間點正巧在選舉當頭,在劇情裡面其實有豐富的社會議題的切入,甚至劇中人物也有參選的劇情。

是不是對於台灣影劇不斷出現的原住民文化有些覺得太多了?但其實原住民文化在台灣其實是一個固有的IP,而且是具有文化考究與歷史的故事,但要拍的有深度又要有商業性其實很難。但我相信《哈勇家》可以給大家一些新意。特別是通常描述原民文化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講述原住民史詩(或是很大一部分資源),像是《賽德克巴萊》與《斯卡羅》就是這類型的影劇作品。

 

而描述現代的原住民現況電影相對來說,像是《阿莉芙》就是對帶進了性別議題來描寫,《太陽的孩子》也帶進了社會議題,但難免都限於議題而忽略了角色與故事的本質。《聽見歌在唱》這類型由外人來認識的劇本推進又顯得太多。以這議題方面來說,《哈勇家》的處理相對的成熟很多。

 

在經過《只要我長大》後,導演陳潔瑤這次很明顯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哈勇家》上映的時間點正巧在選舉當頭,在劇情裡面其實有豐富的社會議題的切入,甚至劇中人物也有參選的劇情,從電影一開始,到後面轉折,幾乎每個事件都可以大書特書,但卻很聰明地保留在背景裡,把空間留在人物與劇情轉折上,選擇講好一個故事,而不是淪為說教。

 

 

《哈勇家》故事由在地方有著身後家族歷史的哈勇一家人展開。在電影中我們可以聽見他們對於泰雅文化「GAGA」的在意,但並不刻意去琢磨這個文化的歷史與意義,而是讓事件推進,看完電影後觀眾其實不能明白新的「GAGA」意義,我想這個留白的答案是好的,對於現今的泰雅族來說:新的「GAGA」唯有他們能夠去給出答案。這部電影透過一家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很簡單,在解決家庭議題的同時,他們正在追尋新的「GAGA」的路上努力著。至於「GAGA」的歷史或是更深的含義,我覺得可以留給紀錄片或是其他更好的載體。在電影本身來說,不說教其實是一件好事情。

 

 

這部電影最優秀的是處理家庭議題,悲喜都有,但又不至於大悲大喜,每個角色都有其功能與存在的必要,角色之間身份與背景的衝突也有相當的琢磨,但更多的是讓故事去進行,三場殺豬的戲穿插在劇情前中後,除了將傳統文化對於他們的意義帶入之外,也將每個角色的狀況與問題帶入,在本片近八成都是素人演員上的狀況,我覺得故事的實感才能將素人上鏡的優勢好好發揮,演員的口條與神情都非常的引人入勝。我特別的喜歡雪景的那場戲,在停電後的當下,大家聚在一起生火的那個地方,彼此的狀況與問題彼此都知道,架也吵完了,這場戲明確地點出了家庭衝突裡大家都得處理的一件事:「面對」。

 

而《哈勇家》最大的意義在於用樸實且真誠的方式告訴了觀眾:在你不知道的山上,原住民現在是怎樣過日子的。

 

圖片來源:華映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