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身為每天都經過這條路的人,都不知道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

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的發展與龍山寺的興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的西園路上依然有著許多古老的佛具店和藥行。特別是走過了桂林路口,是古老的「舊街」,為郊區商業和商舖集中的地方,其過去的繁華程度僅次於貴陽街。如今,雖然經過改建,但仍然保留著那種典型店舖住宅的特色,窄窄的店面,綿長的屋身,帶著我們穿越時光。

 

如果我們繼續南下或北上走,還可以看到萬華林宅、朝北醫院等歷史建築和古蹟,每一處都是這座城市歷史的一部分。現在就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前往西園路,一同探索過去的艋舺吧!

 

萬華林宅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萬華林宅」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林家的先祖─林細保,一位初來乍到的年輕人,懷著尋找生計的夢想,踏足艋舺。儘管生活並不富裕,他默默地務農維生,堅韌的意志驅使他堅持不懈。他和妻子陳氏春育有四名兒子,長子林紅麻,於1884年誕生,年少時耕耘農田,後來成為了傑出的泥水匠師。他的弟弟林惡水則在日治時期創立「林惡水商行」,成為當時相當成功的蔬果批發業者,兄弟們共同經營,攜手開創事業。

 

在當時,艋舺車站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成為台北物資交流的中心,林家見機而動,在1931年購地建宅,毗鄰艋舺車站,展開自家的蔬果批發生意。隨著交通日漸便捷,火車成為運輸的要道,家族生意日漸興隆,業績蒸蒸日上,家庭繁榮昌盛。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林惡水商行」橫跨廣闊的業務領域,進出口包括了日本和臺灣獨有的水果蔬菜,成為臺灣蔬果貿易的優秀代表。他們更是中央卸貨市場的中堅份子,在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精心經營零售業務。透過良好的公共關係網絡,他們成為總督府、鐵路局、臺北市役所等單位的蔬果供應特約商。這份充實和成就,也激勵著他們的夢想,引領他們做了建設「萬華林宅」的決定。

 

在1930年代,他們展開了建房計畫。為了得到更理想的位置,他們購置了大理街上的土地,並籌劃居民遷移,在眾多選擇中,他們將目光聚焦在綠町地區,因那裡雖然商業發展相對滯後,卻是一片寬敞的土地,毗鄰著艋舺龍山寺和艋舺車站,運輸便利。這片土地的靠近龍山寺,也為生意帶來了更大的客群,艋舺車站的通車於1918年,同時為他們的批發物資提供了便捷的運輸通道。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為避免日本政府的都市計畫中可能的拆除,林家巧妙地將宅邸的正面朝向計畫的道路,形成了特殊的斜梯形狀。這種設計,將入口面向內側的街道,顯得獨具匠心。戰後,這種獨特的正面朝向得以保留,成為了引人矚目的特色。林宅的四層建築充滿了傳統、日式和西式的風格,交織成一座萬華地區少見的建築傑作,如今依然屹立不搖。

 

室內動線巧妙地串聯公共和私密性空間,一樓為公共性空間和商業活動場所,二樓、三樓則為居住的生活起居空間,四樓是家族供奉祖先牌位的公媽廳和客房。傳統、日式和西式建築風格融合,使用鋼骨混凝土結構,磚造承重牆,鋼筋混凝土柱和騎樓上的鋼筋混凝土立柱,堅固承載整棟建築的重量。

 

林宅外觀獨具特色,一至三樓立面以紅色清水磚為主,陽臺欄杆使用洗石子,立柱飾以橢圓形勳章。騎樓的木製門窗極為雅致,二樓和三樓陽臺欄杆以不同的鏤空設計展現細緻的藝術風格。

 

台北仁濟院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仁濟院的源起可以追溯至清治時代,當時板橋的林家創立了窮民救助機構,可謂臺灣最早的社會福利設施。前幾回有介紹過,臺灣總督府將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等合併為臺北仁濟院,並設立在育嬰堂的原址(現今仁濟醫院)。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後來,在1922年,仁濟療養院在萬華堀江町(今西園路42號)設立,作為專門照顧精神病患者的機構,同時仁濟院亦遷址至此,並設立安老室。隔年又在現仁濟醫院院區(廣州街243號)設立臺北施醫所,成為仁濟醫院的前身。

 

佛具街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艋舺地區的寺廟密度之高,不僅讓居民有更多機會參與宗教祭祀活動,也吸引了不少人看到了宗教祭祀延伸的商機。十九世紀末,福州泥塑師們抵達艋舺,在龍山寺附近開設佛具店,專事雕刻神像。雖然日治時期推崇神道教,艋舺僅有少數佛具店,然而戰後,這些店家再次復甦,附近的玻璃店、油漆行等也紛紛批發神像,形成了蓬勃的合作關係。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艋舺西園路一段如今擁有20家佛具店,其中有自1895年創立的老字號,還有許多家代代相傳的老店。龍山寺成為西園路佛像雕刻業的火車頭,隨著生活水準提升,對神明的虔誠信仰普遍增長,寺廟日益增多,回家請神供奉也變得普遍,所有這些元素促成了佛具店的集結,1980年代達到巔峰,曾經有近40家佛具店和上百位專業師傅,因而獲得「佛具街」的稱號。

 

直至今日,西園路一段上依然可見好幾家佛具店,售賣各式佛教或道教神像與祭祀用品,甚至也提供風水、開光等服務,將信仰化為寄託,為人們帶來心靈的撫慰。這些店鋪,不僅是商業之所,更承載著信仰與文化,為艋舺地區增色不少,營造出獨特的人文風光。

 

朝北醫院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這座雙層的西方歷史建築,昔日是萬華地區重要的醫療據點,被人們喻為「北仁安南朝北」,佔據四大名醫院之一的位置。朝北醫院結業後,這建築迎來新生,陸續容納印刷廠、餐廳、個人工作室等。2002年,它登上列冊追蹤建築,並在2016年受到臺北市市定古蹟之尊,隨後於2018年經歷修繕工程,如昔日重新煥發光彩。

 

昔日院長李朝北醫師在醫學界耕耘超過半世紀,也曾掌管林本源博愛醫院。朝北醫院涵蓋內科、兒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婦產科、外傷縫合等多科別,為周圍居民提供周全的醫療服務。

 

【走讀台北】到艋舺來場歷史探尋之旅!沿著台北萬華西園路走訪「萬華林宅」和「佛具街」

 

朝北醫院的建築充滿細緻的細節,特別是轉角處的洗石子裝飾和泥塑裝飾,呈現出閩南建築傳統風格的獨特美感。優雅的立面,懸掛著吊筒垂花裝飾,賦予這座建築深刻的個性,為臺北市的建築寶藏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