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而未決的等待是最可怕的。
建議搭配《閱讀夏LALA》第83集「轉念的力量~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閱讀
「有求於人的時候,最苦。」朋友有天語重心長說道。身為業務的他,為了要在年底之前簽下一筆大訂單,只差沒有去幫客戶遛狗接送小孩。這個時候如果有魔鬼跑來詢問他,要不要用一個月陽壽去換這筆單,我猜他可會爽快答應吧!
隔沒多久,我再與朋友在路上巧遇,這一次他可是精神爽朗,我提起那筆訂單想必成了,他搖搖頭笑著說道:「相反,但我就不用再浪費時間在他身上了。好,我要去開發別的客戶。掰!」說完他就騎著摩托車繼續跑業務去了。
被拒絕還那麼開心,感覺很奇怪,不過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種心情,因為懸而未決的等待是最可怕的。
有「求」時,結果非黑則白:無論過程如何峰迴路轉,對方不是給,就是把東西收著不予。等待的過程,會讓人陷入地獄,有時候只是幾秒鐘,有時候大概就是幾個月、幾年,看不開的,大概要等一輩子。要是等太久,還有可能等到失心瘋,一旦被拒絕得不到了就會鬧出大大小小的事件——這些可怕的畫面,電視新聞每天都在放送。
我也有過幾次陷入等待地獄當中,無法自拔的經驗。
剛開出版社的時候,其實一下子就把書做好,但還沒找到經銷商幫忙全台鋪書之前,版權頁就是懸空狀態,沒辦法送印。於是,那陣子我每天都在逛書店、圖書館,去研究不同的出版社與哪些經銷商合作,最後依照我與該出版社的相似程度,列出了一排經銷商清單,抄下他們的電話,開始一一詢問,並在接洽後寄出未來的經營方向與年度出版列表,等待回音。
如果朋友等一筆單,就陷入了一個地獄,我同時在等許多經銷商回覆,應該就是陷入等待地獄的宇宙,像是彈珠台上的彈珠,困在裡頭乒乒乓乓一直撞牆。連帶的,也開始產生自我質疑:明明是很厲害的出版社不是嘛(抱歉,我那時年輕氣盛有點狂。)?為什麼他們不要我?(覺得自己像是等待被領養的小動物,鄰居都被領養了,我還待在籠子裡。)還有好多可怕的灰色想法……畢竟,沒有經銷商,書就算印好了,憑我一個人之力,我也沒辦法把書送到全台灣甚至是其他華文世界啊啊啊!
等待了一陣子,我陸續接到經銷商的拒絕通知,其中還有些帶點蔑視或是難以解讀的幽默——我不由得覺得痛苦,覺得整個人也連帶被否認了,畢竟那時我還年輕,覺得品牌就是自己的延伸,以致無法超脫去想:對方可能只是轉向提醒,我想要走的出版路線其實是一條險路。
無論如何,雖然挨了好幾記名為拒絕的現實鐵拳,但最後還是有一家經銷商同意合作,洽談時,對方的經理笑著對我說「你很大膽喔」,至今我們互相配合超過十二年,雖然沒有大賺錢,但也成為了不錯的朋友。
不過,一路做出版做到現在,去年忽然發現最近的出版世界出了點狀況。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慢慢失靈,無論大小通路的銷售力道都慢慢削弱,我甚至也聽說銷售條件可能受到壓縮。但書籍利潤那麼低,如果折讓再拉高,我難道要再把定價拉高嗎?但消費者看到那種價格根本不會想買吧?……這是一想到就沒完沒了的父子騎驢困境,怎麼想都不對,怎麼做都困難。
商業壓力逐漸逼近時,我回想起當初被經銷商拒絕的往事,有了新的疑問:如果那時連這家經銷商都拒絕我,我會怎麼辦?難道就不做了嗎?
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猜我大概會消沉個幾天,不,那種打擊有點大,我應該會痛苦個一兩個月,但洗把臉之後,還是會重新振作、不會放棄。
在沒有經銷商要幫忙的狀況,我可能沒辦法把書送到全台灣各地的書店,但我還是有其他選擇。我可以直接聯繫大型通路,拜訪一些送貨範圍內的小書店,詢問有沒有直往的可能,大不了被拒絕再說。如果再被拒絕,我就在網站上開購物車,自己找工讀生包書賣書出貨。在最差的狀況,我也可以把書裝進行李箱,直接找地方去擺攤,直接與可能成為讀者的陌生人互動,就算眼前這一批人不買,我就不相信,一整天下來,我會連一本書都賣不出去。更何況現在還能集資出版,有什麼困難的呢?
最差的狀況(其實也是我的終極目標):把喜歡的內容做成電子書,然後成為一個數位內容生產者,可以繼續創作卻不用管庫存,這不也是一種賜福?
原本山雨欲來的商業壓力,好像也瞬間瓦解,變成一條條不同的路線圖在眼前開展。經過這一次的思考,我才發現這幾年的工作磨練的確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沉穩的人。
這幾年,在評估某些可能的合作時,我總是先假設「如果被拒絕該怎麼辦」、「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有些畫面光想就恐怖,但預先設想反而能在恐慌之中沈澱思緒,然後冷靜地腦海跑完一輪後續可能發生的場景,像是打預防針一樣,堅定身心——想清楚自己無論如何都有選擇,就算所有的路都拒絕我,只要目光堅定、兩腿向前邁進,一樣有路能走。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