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本書,
打敗Monday Blues。
歡迎收聽《閱讀夏LaLa》!
「打開一本書,打敗Monday Blues。歡迎收聽《閱讀夏LaLa》。」2020年10月30日,是我跟陳夏民一起主持的Podcast節目開張日,在2021年的尾巴,我們稍稍統計,發現一個人至少閱讀了60本書,身邊朋友聽到都覺得驚訝,甚至有朋友說他沒印象我學生時期有那麼愛讀書,功課成績明明也不好,現在讀得這麼起勁到底是為什麼,又沒有考試!我也覺得這樣的轉變很有趣(笑)。
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一樣呢?18歲時高聲呼喊的夢想,隨著歲月而慢慢複雜,加入生活的種種考量後,變得越來越實際;想起過往,對自己的質疑則是越來越強烈,甚至會覺得有點幼稚。
像是唱歌這件事,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洗澡時的歡唱,浴室的空間讓聲音聽起來特別不一樣。發完第一張迷你專輯之後,有段時間我密集創作、組樂團表演,洗澡時的靈感總是特別好,有一次真的是邊洗邊創作,唱到全身的皮膚都皺皺的,那次至少洗了兩小時吧。
小時候不管開心與否想唱就唱,沒在意過別人的想法,音樂的創作則是我對情感、生活的抒發,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明明唱歌讓我如此放鬆開心,但變成工作之後一切就變了調,時常被各方意見、評價影響心情,雖然身邊有許多朋友鼓勵我持續創作,但我變得非常沒有動力,而且很傷心。
我傷心是因為唱歌及音樂創作是我非常珍惜、喜歡的事,但我現在卻很怕它,不知道什麼時候我關閉了唯一與自己溝通的管道,這狀態讓自己渾渾噩噩且極度厭世。
過去我會用寫歌來證明自己是什麼樣人,有些創作是我的不甘心,有些則是我的愛戀情書,剛學會用吉他創作時,產量是五分鐘就能寫一首歌,像是〈大野狼〉裡的甜蜜心事:「心跳的每一天/很容易為你就心碎/我願意為你改變/就只為你一點的愛戀。」或是在〈現實的被動〉裡唱道:「我的思念/隔了陣風/隱形小聲說/不只是現實的被動/才放棄所有/關於那捨不得的星空/留一個位置在角落。」
但我失去了這能力。我失去對自己說真話的能力。那些憤世嫉俗及天馬行空的浪漫都吞到肚子裡了。
過去寫的每首歌都把自己血淋淋地剖開,但是又如何呢?真實的自己換來的,是不亮眼的銷售數字,我把最真切的給出去了,但大家都說這不是我。「那我是誰?」歌唱技巧不夠、唱歌時的表情不好看、聲音太過可愛等等的這些評價,每當我唱歌時都會變成跑馬燈在腦子裡輪播。
面對這樣的低潮,才發現沒有人教過我該如何面對進入社會後的打擊及挫敗,而我只能咬牙命令自己不准哭,告訴自己這才是真實人生的成人禮。
後來,我開始閱讀,挑書時不想太多,也不拘泥排行榜上的書單,只是想辦法挑一本讀得下去的書,只要有一段敘事能特別勾起好奇心往下讀,那就沒錯了。也因為怕太重,我也買了電子閱讀器隨身攜帶,慢慢減少滑手機的時間,透過閱讀為自己充電。
透過文字,彷彿與作者們開始對話,也因為困惑、低潮在閱讀過程中被理解而獲得很多能量,像是宮能安在《致無法拒絕長大的我們》提到:「我們是透過模仿找到自己的樣子,還是我們透過盲從失去自己的樣子?」或是邱昊奇在《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寫到的,「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什麼都有成本。生活有成本,學習有成本,獲得尊重有成本,就連讓喜歡的對象喜歡自己也有成本。所有你對我說過的加油,以及我對你說的一起努力,都只有在突破成本線之後才會開始有它真正的意義。在這之前,都只是掙扎。」
▲圖片來源:Pexels,攝影師:Enzo Muñoz
閱讀的好處,對我而言,是直面自己。畢竟,人逃避久了,總會忘記自己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長時間隱藏自己,把真心話埋在身體最深處,照鏡子時,裡頭的人影應該是一片模糊吧!
錄製《閱讀夏LaLa》 的這一年,我沈澱不少,透過一本本書在節目上聊聊藏在內心深處的感受,有時還會被說出來的話嚇到,思索著為什麼會在書上圈起這幾句彷彿占卜一般、衝擊心臟的話?我慢慢發現,雖然錄製節目是工作,但這每一集的播出就像是寫日記一樣,我能夠和大家侃侃而談那些美好的、失望的、悲傷的,也有自我喊話,透過閱讀,我為自己留下好多好多的加油字條。
很久不曾談起這些心事,但我決定要透過第一篇寫下的專欄文章,與自己正式和解,我終於明白「因為珍惜音樂而不去創作、無法自在享受唱歌」的想法,只是對自己、對這個世界鬧的彆扭。
有時我也好奇,為什麼會那麼鼓勵大家閱讀呢?或許就是因為自己的課題沒有人能幫忙,但從閱讀吸收到的,都能變成得以理解自己的線索,當我透過閱讀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就更加確定人生任何階段都不是只有一個答案一個樣貌,閱讀讓我對自己有了信心。而我也期待,你能夠在一本書中擁抱自己。
搭配集數:《閱讀夏LaLa》第17集〈做自己,就是一路演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