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美國NAHA國際高階芳療師、英國IFPA國際芳療師。現任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多個知名網站合作作者、親職/旅遊作家。

情緒如實被接納,孩子的心不出走

 

小冰今年國一,平時個性溫和隨性,但也因為過於散漫,在整個國小期間父母都得當功課的催促者,昨天又將作業拖延到最後關頭的她,突然唉說上回在書局買的立可帶用完了,埋怨父母沒事幹嘛買一盒讓他覺得難用的立可帶,害他沒辦法好好寫作業。

 

或許是時代的眼淚,在父母的記憶裡,該牌子的立可帶在當代是頗受好評,隨著親子間的摩擦產生,雙方開始各執一詞的對話,各有各的火氣及怨懟,父母先是碎念孩子的責任與態度,這樣的對話在一般家庭經常上演,這時候倘若父母的情緒能先恢復穩定,那麼情緒對焦的對話即有機會展開,就如小冰的媽媽嘗試攤開孩子一團怨懟裡面所包裹的情緒。

 

媽媽:剛剛大概有半小時聽我又再次說妳的學習態度跟立可帶的事情,是不是讓妳覺得很囉唆?(小冰草草回應習慣了)其實你知道自己有寫作業的時間調配,妳也都能在如期時間內完成,但想到若還要練舞,就得加速把作業完成,偏偏這個時候好用的立可帶沒了,這讓妳感覺好煩躁,然後我們沒看見妳心裡的著急,只會指責妳的不惜福跟找藉口,光這樣想就覺得這兩個大人好討厭,妳心中其實有點生氣,對不對?

 

聽話媽媽說的,小冰放下防備,感受到媽媽不是要指責他,他的瞬間眼眶泛紅。

 

媽媽:我看見你現在眼眶跟鼻子紅了,可以告訴我你現在的感覺嗎?
小冰:我覺得⋯⋯有點害怕。

 

反覆經過了幾次的同理的反映,媽媽強化小冰的安全與信任,拉近親子的距離,讓小冰知道他的「害怕」的普同性,以及媽媽在意的是她的感受與學習過程的態度,媽媽在對話中也有用自我揭露,但要適當並將主軸拉回到孩子身上,一不小心可能會淪為情緒勒索的工具。

 

 

最後提醒家有青春期的父母,與大孩子建立關係時,有兩個要訣可以掌握:

 

1.同理的猜測。

也就是協助孩子將隱藏在檯面下的情緒提領出來,並適時交棒給孩子,

同理是一種對人的態度,同理心需要具備四種能力:想像力、換位思考的能力、同理的關懷,以及對自己因為他人不幸遭遇所引發的痛苦之承受力(Davis, 1984)。

 

2.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青春期前哨的孩子情緒常常會裹得一團亂,發展任務為「自我認同」,就在自我混淆的過度階段中,常常自己都搞不定雜亂心情,倘若再疊上父母不理解下的碎念與誤解,親子關係就容易不斷滋生芥蒂。

 

要與大孩子的情緒對焦,請務必讀懂他的情緒,並且給予他如實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