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旅行、喜愛美食小酌,努力和世界連結的雙魚女子,喜歡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令人愉快的小事。

老城的魅力在新世代的重新演繹下,讓鹿港的風華韻味更淵遠流長。

今秋藝術節的策劃團隊「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是在地耕耘有成的地方創生團隊,2012年由一群返鄉、移住的7、8年級生組成並成立,透過舉辦講座、舉辦表演藝文活動和籌備藝術季,期望讓藝文活動深入地方居民的日常,同時也讓返鄉工作的年輕人認識自己的家鄉、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選擇在鹿港舉辦藝術節而非其他類型的活動,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提到兩個原因:「我念的是藝術管理,2009年到義大利一個社區型的藝術節演出時,看到鎮上所有的人都為了這個藝術節投入其中,覺得很感動。鎮上的居民將暑假期間空出來的學校、教堂整理乾淨,當作我們住宿或演出的地方,有些空間可能還會做為餐廳讓大家一起吃飯。在地方志工的帶領下感受到了藝術節對城鎮的凝聚力,於是開始思考這個模式在鹿港執行的可能性。」

 

 

藝術節本身雖然不是為了促進觀光而舉辦,但也帶來了觀光效益,外地人來到鹿港不只是來找懷舊感和古早味,而是想要找更好的品質和口碑。他說:「地方居民看到媒體報導,也會開始覺得好像是一回事了。」籌辦一場大型活動並非一件易事,不僅要找資源和經費,而且還要跟一座老城區挑戰新穎的想法。「要跨出同溫層的溝通是不容易的。」他認為鹿港自古就是通商的港口,本質上應該是相當開放的,鹿港居民雖然在宗教和傳統文化上非常團結,但是在十年或更早之前,鹿港卻給人保守和排外的感覺。

 

 

策展團隊在說服店家或住宅提供場地給藝術季,花費了相當多的心力,尤其今年把靜態展覽拉回街上,除了要考量街道博物館的內容串聯、動線設計,還要與地方商家溝通讓陌生人進到店的防疫措施,但這都是努力跟地方打好關係並建立連結的必須過程。他說:「隨著在地溝通的過程和配合,在地人如果覺得配合的不錯,之後就更願意共襄盛舉。」

 

 

在藝術節和其他創生事業的拓展下,年輕人在自己家鄉能做企劃、行銷、設計、藝術創作等感興趣的工作、願意留下來,也吸引外地人來到鹿港生活。今秋藝術節前幾年的策展在談「連結」和「對話」,針對返鄉族群的相關議題著墨較深。

 

 

今年則開始將鹿港在地的產業串連至藝術節,包含傳統的神轎店、照相館,或是這幾年留在地方的「參先生工作室」、「勝豐吧」等,用在地人的身份和視角對話,藝術節持續為老城帶來的影響力不單單將目標放在年輕世代,也希望擴及長久定居於此的長輩們,老城的魅力在新世代的重新演繹下,讓鹿港的風華韻味更淵遠流長。

 

 

【延伸閱讀】彰化,老城新玩法

 

圖片來源:鹿港囝仔文化事業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