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出發以景觀設計角度探索起,如何可以落實人本設計而轉為步行城市呢?讓臺灣人了解臺灣愛上臺灣。

大家知道古琴文化是什麼嗎?

位於齊東街53巷11號的臺北琴道館,是一座建於1930年代的日式宿舍群,原為幸町區職務官舍群之一部分,在戰後改為臺銀宿舍群。這座建築保留了日式宿舍建築的特色,具有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的獨特風貌,因此具有保存價值。

 

 

臺北琴道館在2010年,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從2013年起由「社團法人中華古琹學會」管理,並成立了「臺北琴道館」,專注於推廣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古琹文化。

 

 

古琹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絃樂器,「琹棋書畫」四藝中的「琹」位居首位。古琹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深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200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第二批人類非物質口頭文化遺產。

 

臺北琴道館建築修繕

 

 

2009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建築師孫啟榕先生開始修復臺北書畫院和臺北琹道舘的建築,琹道舘被列為市定古蹟,原因是它的保存狀況良好,形制也相對完整,格局也算是職務官舍群中最高級的。建築的內部和外部空間仍保留著原有的特色,是日治時期晚期官舍的代表作品。除了保留了門廊、玄關和完整的室內空間,它還保存了樹石造景的元素。

 

臺北琴道館庭園特色

 

 

漫步進入這座充滿日本風情的宿舍庭院,一片綠意環繞。高聳入雲的光臘樹在這裡生長,巍峨屹立,宛如五六層樓的大樓。庭院裡還散落著幾棵經臺北市保護的樹木,它們是這個庭院的綠色護衛。庭院前方有一棵近百年歷史的芒果樹,見證著時光的流轉;而後院則有一棵柿樹,傳承了八十多年的興衰。秋天來臨時,柿樹結滿了紅寶石般的果實,與和風建築屋頂上獨特的黑瓦、脊瓦和鬼瓦形成了美麗的對比。

 

 

臺北琴道館建築內部特色

 

 

這座宿舍的設計巧思,充分考慮了臺灣潮濕的氣候。為了應對這樣的氣候特點,建築師們將居住的房屋抬高,以避免受潮濕的困擾。而窗臺下方特別設計的氣窗更是一個獨特之處,它們能夠增加通風,排除潮濕氣息。

 

 

這樣的設計有其原因,因為傳統的和室建築通常不使用水泥,因此提高地基可以解決潮濕的問題,避免水氣和濕氣侵蝕建材並造成損壞。同時,高地基也確保了上方蓆蓋的乾燥,讓人們可以舒適地坐下或躺下,毫無潮濕之苦。

 

除了架高之外,在日本傳統建築中位於天花板和鴨居之間的位置,也會放上欄間。據考證,欄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期,日本人在這個空間上花費了大量心思裝飾它,從而使整個房間增添典雅之美。「間」一詞代表著房間,由於這個空間上花費了許多工夫,因此被稱為欄間。

 

臺北琴道館「書院造」

 

 

日本傳統建築中,擁有床之間的和室被視為格局最高的房間,通常被稱為「座敷」,專門用於招待重要的訪客。在座敷內的床之間旁還有一個稱為「床脇」的空間,通常用於擺放書籍、茶具和藝術品。此外,天袋和地袋是指上下方的儲藏格,用於收納物品。這些空間結合了藝術、儀式和實用性,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的精髓。

 

Info.

臺北琴道館 位置資訊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

營業時間:週三~週日 10: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