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智維 現任風尚旅行社、蚯蚓文化總經理,近年與 LEXUS 合作「覓境食旅 」,帶領跨領域之資源整合與創新;以『紅椅頭觀光俱樂部』、『屏東YA』、『2020台南跨年 府城搬戲』等活動成功進行城市行銷。 2021年與設計師方序中合作以聲音記錄故事為主的品牌-『小島裡SIDOLI RADIO』,並擔任營運總監,結合線上平台與線下空間的形式,放送屬於小島裡的故事篇章。

疫情稍歇,趁著八月暑假期間旅行充電,也思考著在後疫情時代裡,旅行產業的永續發展之路,以及更多從旅行跨出去的各種可能性。


在四月籌辦舉行的新北永續論壇過程中,我學習到了更多關於全球永續發展,各個不同城市與領域的推動經驗與各種課題。

 

令人想繼續探索並深究的一個角度,便是關於法國巴黎,在2016年由巴黎索邦大學教授Carlos Moreno所提出的「15-Minute City」概念,並藉由巴黎市長Anne Hidalgo將其落實在連任的選舉政見中,期待以十五分鐘的生活圈範圍,人們可以用步行或腳踏車來進行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需求,無論是購物、學習、運動等食衣住行育樂各種需求。疫情的危機成為了轉機,巴黎大量地設立自行車道與相關設施,讓居民運用單車移動生活的人數不斷攀升。而電動單車與電動滑板車的普及,更將移動範圍與便利性擴大了原本單車速限下的空間。

 

【游智維專欄】用15分鐘城市生活圈看倫敦的共享腳踏車與Dalston Eastern Curve公園▲Santander Cycle共享腳踏車

 

而抵達的倫敦也有同樣的課題與對策,巨大的城市規模人口不斷地集中核心地帶,若能透過交通模式改變的降壓,便可能讓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有效提升,更進一步探索就業與需求如何返璞歸真的像過去許多古老城市學習,每座城市有其永續發展的最佳乘載量特性。

 

也許,未來能在步行範圍內緩慢生活,在單車距離裡滿足就業。疫情導致了全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隔離,也創造了人們習慣遠距工作的可能性。如何更有利身心健康發展?如何更對環境永續友善?如何因應氣候劇烈變遷?如何降低污染資源耗費?人體疫苗防禦了病毒的入侵,而永續課題該怎樣創造抗體?才能達到我們與地球共同的生物們都能集體免疫呢?

 

【游智維專欄】用15分鐘城市生活圈看倫敦的共享腳踏車與Dalston Eastern Curve公園
▲電動單車與電動滑板車的普及,更將移動範圍與便利性擴大了原本單車速限下的空間。

 

以十五分鐘思考的生活圈,仍有其關鍵的問題,在於幾乎資源與解方都落在於城市核心地帶裡的居民為主,企圖在範圍內將其食衣住行育樂都滿足,減少交通移動時間與耗費資源。而蛋黃區外的邊陲地區呢?資源如何挹注去彌補其生活資源不足之處,建立教育環境與社區公園,也同樣得滿足購物與就業條件,才能透過普及推動而影響更多永續的發展條件。

 

【游智維專欄】用15分鐘城市生活圈看倫敦的共享腳踏車與Dalston Eastern Curve公園
▲15-Minute City概念

 

Dalston位於倫敦東北角,是一個族群遷徙落腳之地,在著名的「Ridley Road Market」裡,沒有其他市集充斥觀光紀念品或家具飾品、古董收藏等店家,反而幾乎都是蔬果魚肉、香料食材、電器用品、日常衣物等常民需求,周邊的社區建築也相較於市區仕紳樣貌有著顯著的差異,更可藉此觀察出其各種文化混雜的多元樣貌。市區常見的Santander Cycle共享腳踏車停放站也在東北緣界線前消失,便可強烈感受某些政策與資源在分布不均狀態下,由上而下的政策與措施仍有其不足,需因地制宜及不排他性才能有效擴散出去。

 

【游智維專欄】用15分鐘城市生活圈看倫敦的共享腳踏車與Dalston Eastern Curve公園
▲「達爾斯頓東部曲線花園」Dalston Eastern Curve Garden

 

對於旅客來說,倫敦的公園很多,著名的有海德公園、邱園、切爾西藥草園等地,而在東倫敦較偏遠的「Dalston Eastern Curve Garden」這座小公園,成為了我單車拜訪的目的地。在「跟著山崎亮去充電: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一書中,studio-L團隊中的曾根田香便詳述的介紹了探訪的過程與觀察。親自走訪,更深覺居民攜手共同耕耘,並在開發中搶救保留,並以社會企業型態營運產生餐飲收入,藉由自由捐款和社區志工維持營運,更顯珍貴。即使在非假日的週間午後,藏身於鬧區幹道旁的「Dalston Eastern Curve Garden」彷彿是桃花源般令人驚艷。

 

【游智維專欄】用15分鐘城市生活圈看倫敦的共享腳踏車與Dalston Eastern Curve公園▲充滿綠意而細長的空間裡,隨機擺放著長椅和餐桌,滿滿的居民幾乎坐滿了所有隱身於樹林中的座位

 

滿滿的居民幾乎坐滿了所有隱身於樹林中的座位,有些人享受一個人閱讀放空時光,有些人三三兩兩啤酒甜點擺滿桌上,也有一大群媽媽們帶著孩子放手玩樂,等待著傍晚時分社區音樂表演的登場。種滿各式花朵樹木的花園,幾乎都出自於居民參與的種植與學習,不需要精雕細琢鋪成視覺的完美,看見這樣的自然與用心就能感受到完美的另一種樣態。

 

【游智維專欄】用15分鐘城市生活圈看倫敦的共享腳踏車與Dalston Eastern Curve公園
▲「達爾斯頓東部曲線花園 Dalston Eastern Curve Garden」的一處角落

 

由下(社區)而上(政府)的設計行動,並非先行編列預算後執行計畫,而是讓當地居民與社區團體共同產生需求,並邀請建築景觀等專業人員參與規劃及社區擾動,一點一滴的凝聚共識並實踐對於環境生活的美好想像。

 

畸零的閒置空間在台灣各個城市裡也四處散落,無論是公共空間或者私人產權,也許都不需要大筆預算就能推動永續發展的實踐可能,透過空間去縫合現代城市裡的某些支離破碎與心靈距離,那種籽種下就可能逐漸發芽,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