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陳夏民,你的人生編輯。 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精彩與否,端看我們如何「編輯」自己。十多年來,我經營出版社與書店,每天與書作伴,學會了如何運用編輯技術,來整理生活中令人頭疼的毛邊。你知道嗎,人際關係,實體數位收納或是夢想計劃......萬物皆可編輯喔。

東西做到八十分,差不多就可以出手了!不過如果你的自我要求比較低,那就要磨練到九十分才能出手,不然結果會很難看的啊啊啊啊!

建議搭配【閱讀夏LaLa】第48集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一起服用

 

 

我經常遇到年輕的創作者詢問:「我修了好久,可是都不夠好,我好怕出書之後會後悔。」然後,對方的編輯可能也會傳訊息過來跟我抱怨:「氣氣氣!作者每一校改完交來的修改,多到根本得重新入版,好怕設計師氣死。


面對這樣的提問,我的回答就是,你不要改了,直接交出去就好。


如果你是完美主意者,或許對我的回答覺得不以為然吧。

 

事實上,那些修改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再怎麼改,可能也只是八十分到八十五分的差別,讀者可能完全感受不到,更不用提,站在八十分的高度上,光是要提升五個百分點,你要花上多少時間,會耽誤多少進度?所以我總是告訴作者,你交給我稿子之後,除非有重大缺失,不然入版之後就不能大改。

 

你可能會想,只要還沒有進入實際製程、正式發行,一切都還可以修改不是嗎?沒錯,在產品大量生產之前,所有的修改都是安全保障。不過如果你光是連內容都無法搞定,直到要上機一刻都還想修改,你怎麼會有時間沈澱,去思考那些修改都是正確無誤的呢?

 

會不會書一印好,你才拿到手,高興沒兩秒又立刻後悔了——果然,當初不應該這樣改才對!現在怎麼辦啊啊啊!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情,誰要負責?

 

 

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人,永遠猶豫不決,深怕送印之後會出錯。但後來發現,不管怎麼做,都還是會出錯——就算一切把關完整,可能因為天氣狀況不太好,印刷品質就沒辦法滿分,或是紙張就會皺。不管怎麼樣努力,都不太可能有一百分的成品。既然是玄之又玄的宿命,也只能接受了。

 

所以盡力趕上規劃的進度就好。

 

對於完美主意的人來說,進度規劃通常沒有意義,因為他們多半會拖稿。或是就算交稿了,也會附帶加上一句:但你先不要處理,再給我一天沈澱一下。這樣下去根本沒完沒了啊!我原本也是這樣,但後來發現跟上進度其實更重要。因為一個產品如果要在外觀、內容都達到應有的水準,整個團隊都必須負責,我不可能把所有進度都卡在自己身上,這樣反而傷害了一個作品的成功機率。比起對著raw material傷腦筋,整天在word檔案上敲敲打打,複製貼上又按下control Z,不如趕快進入規劃的流程,該交稿的就交稿,該設計的就設計,當然編輯或是專案經理人也會負責審視細節。對於創作者而言,可以看見更接近成品一步的素材,不是更能夠確認創作所呈現出來的品質嗎?

 

 

我總告訴合作的對象,在時間範圍內當然要朝著完美的目標衝刺,但事實上會有很多局限,無論是超級理性或是無比靈異的,這些因素都會削弱一個作品的可能性。但我們只能盡力。如果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把手邊負責的部分打造到八十分,如此一來,當所有零件都組合在一起,彼此水準不會有巨大的落差,成品反而有機會呈現出八十五分的氣場。

 

這件事情屢試不爽。我在業界也看過很多內容很棒,但是外表呈現有夠差的作品。有時候詢問對方編輯,往往得到了作者卡關卡太久,封面設計師檔期都得重敲,連文案都是最後一刻才能寫完,根本沒時間思考、調整。一旦產品的內外失衡了,就算內容有九十分,但在一般人眼裡,眼前這一本封面不夠好、文案不夠篤定的書,可能最多也只有七十分吧。

 

東西做到八十分就出手,也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品質會很穩定。老實說,對於自我要求很嚴格的人而言,自己認定的八十分水準,可能是一般大眾的九十分了。在這個階段,創作者眼中那比天上的太陽還要巨大的缺點,在消費者眼中可能只是飛蚊症咻一下那種程度的眼花而已,有些人還以為是特色呢。

 

 

我個人也有一個迷信,大家姑且聽之,笑笑就好。我認為一個作品如果真的達到完美的境界,反而會產生距離感,讓人不敢靠近,因為太自我、太完整呈現創作者本身的心境了,彷彿沒有旁觀者足以參與的空間。所以每次做書時,雖然我也追求整體的完美,但有時候還是會刻意不掃去一些麵包屑(比喻啦!要是真的放會生螞蟻的),讓讀者可以沿著這些顆粒大小不一的路徑走,看看比較親近自身的風景。

 

身為讀者或是消費者,我景仰自我要求嚴格的創作者,但身為一個生產者或是專案經理人,我則會希望這些為了完美而努力的修改,在進入商業製造流程之前就必須搞定,而不是在過程中停頓、重來,造成每一個合作端的困擾,最後削弱一個作品本身的價值。

 

所以,東西做到八十分,差不多就可以出手了!不過如果你的自我要求比較低,那就要磨練到九十分才能出手,不然結果會很難看的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