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陳夏民,你的人生編輯。 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精彩與否,端看我們如何「編輯」自己。十多年來,我經營出版社與書店,每天與書作伴,學會了如何運用編輯技術,來整理生活中令人頭疼的毛邊。你知道嗎,人際關係,實體數位收納或是夢想計劃......萬物皆可編輯喔。

建議搭配 松浦彌太郎的大人學 |【閱讀夏LaLa】第41集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提起正在進行心理諮商,而諮商師是如何教他分配責任歸屬。舉例來說,他有一個隱瞞已久的祕密,但已經到了再也藏不住的地步,他深怕一旦開口會造成孩子們崩潰,於是還在想辦法硬撐。他說:「諮商師告訴我,就算不是孩子,隨便一個路人聽到了你這個祕密也一定會崩潰的啊,那很正常。你不可能阻擋別人不崩潰,你不能代替他們去想這些事。」


姑且不論那個祕密到底是什麼,真的太讓人好奇了我的老天,但我後來思考該位諮商師所說的話,真的很有道理。


電視或電影裡常常演出,為了害怕別人(通常是年邁的父母親)受到太大的刺激而昏厥或發生慘事,全家人都瞞著擋著他,就是不讓他知道事情的核心。但祕密就是為了被揭穿才被製造出來的,隨著故事進展,那個被意圖蒙蔽的人勢必會知道真相,當下可能會流淚痛哭,但表現出來的狀態卻多半比那些演戲要欺騙他的人來得冷靜自若。


從那一次談話起,我開始留意我做事的邏輯,有時後會質問自己,是不是太過替對方著想,反而造成了困惑或是不好的結局。或是說,我會不會太雞婆,去操心根本與我無關的事情。


但實際上,這個社會動不動就在指導我們,要我們對別人好、對別人體貼,因為終究會造成善的循環,有一天也會有人對我們體貼。對,我也還算是這個道理的信徒。不過,這和上述的狀況不太一樣。


當我先是去認定對方會怎麼想、怎麼反應,於是強勢介入、主動採取行動之際,就已經踰越界線,侵犯對方主動參與此事的權益了。美其名是我為你好,實際上會被罵干你啥事。

 

 

這也讓我想起,經常在咖啡店或餐廳,聽到隔壁桌的人在抱怨上司或是公司的策略,如果不管對方嘴巴含著東西說話,聲音聽起來有點模糊,但乍聽之下的確也是挺有道理,讓我想拍拍對方肩膀說您真是辛苦了。


但聽久之後,我也不由得把這樣的抱怨與過往的自己連結在一起。的確,有時參與他人計畫或是為他人提供勞務的時候,我也有過類似的說法,某個計畫明明就可以換一個方式執行,來創造更多收入,或是達到更好的目標,但為什麼負責人都不打算處理呢?他腦袋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


然後,就因為腦海裡長期浮現「明明就」的句型,又成天想知道「為什麼」,以致內心火焰被逐漸澆熄,覺得公司跟我的方向不太一樣,最後心灰意冷決定走人。


如今想想,那些負責人才應該覺得奇怪,又沒有嫌不好,那些人為什麼會負氣離開呢?


是啊,公司又不是我的,我也不是老闆或是管理階層,為什麼要替對方操他們的心呢?這就回到了我經常聽到的出版業金句:明明就只拿賣麵粉的收入,為什麼要操賣白粉的心?


是啊,何必?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工作狀態,應該是搞清楚工作範圍,再來好好發揮。一旦有來自上層的指令,記得先看實際狀況拆解、執行,而遇到無法執行的、幾乎是為難人的指令,則是要直接表達難處,讓上司去想辦法把任務調整成可以接受的狀態,而不是悶聲扛下,最後卻又因為根本沒辦法解決,反而被上司責備──這一定讓人很想死吧?


但我身邊真的有不少比我聰明百倍的人,他們永遠操心公司為什麼不趕快朝下一步(尤其是目前當紅的AI技術、新平台、行銷利器或是科技趨勢)發展,卻鮮少拒絕或是與上司討論如何改善一些天馬行空的工作指令。甚至有一些朋友太為老闆著想,深怕公司會賠錢,所以願意犧牲自己的假期來上班,或是在休假時還願意接受遠距工作……


於是到頭來,這些主動燃燒熱血、咬牙為公司奉獻的人們往往會先壞掉,輕微的可能是體重失衡,嚴重的可能就過勞(我觀察到,他們很多說話通常超級喘)和憂鬱症,最後比那些只做分內工作但能力不太優秀的人們更早離職。留下一臉納悶的老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後來,只要我有為其他單位提供勞務的機會,無論是接案或是短暫兼差,甚至是擔任顧問,我總是要在自己燃燒莫名熱情之前,先自我喊話一百次:「這不是你的案子/公司!」對,不是我的,所以我只要好好發揮專業、做好分內的事就好,不要幫老闆操心,不要僭越這一層關係,免得到頭來做得不愉快又不小心樹敵。


和他人合作時,切記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老闆啊,這太自以為是,會害你太容易扛下別人的責任啊啊啊啊!鼻毛會變白、會想要每餐都吃炸物跟甜食,很危險啊!三思!三思!